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加强学校教育管理的思考

【作者】 杨亚楠

【机构】 鲁东大学2013级在职教育硕士 山东省龙口市东莱街道遇家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育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教育更应该关注过程。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
        关键词:学校;过程;教育;管理
  如果说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这只是看到教育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一个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优质的。教育应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二者之间我们应该关注过程,因为过程不仅表征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也反映了教育能力和教育结果。影响教育的因素很多,教育实践如何使“过程和结果统一”,实现教育的优质化,这就有个质量管理问题要落实。本文就影响教育的几个因素谈谈教育的质量管理问题。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在谈到教育的同时,必然要涉及学校这个概念。因为人们习惯把一些具有品牌价值的“实验学校”等同于优质学校,也十分逻辑地认定这样的学校实施的是优质教育,这也许是不错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确,学校的质量最终彰显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于“重点校”和“普通校”具有同样的意义。我们今天谈教育,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着眼未来,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学生发展,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多方面的人才。
  2教育的过程管理
  教育是一个动态概念,是通过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自我超越。如果忽略了这个过程,就会导致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就会偏离教育的根本意义。
  2.1教育能力的提升与管理。教育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学校的发展也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的教育能力是相对的,需要不断提高,这个提高过程不是孤立的,应该与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同步,是教师之间彼此合作,互促的过程。教师的教育能力不是“工匠式”的能力,起码要有五方面的素质:有职业理想和素质教育的愿望;善于研究学生,能因材施教;善于学习,乐于探索;有教育教学的专业素养;有良好的情商,善于合作。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必须做三方面的工作。
  2.1.1引领教师参加教育改革与创新。在新课程改革试验的过程中,放手让教师去探索: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②开发校本课程;③开展研究性学习;④上好综合实践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2.1.2建立“学习思考交流创造”的学习机制“。学习思考交流创造”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提高的模式。其间主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索、共同创造等步骤。它们之间是互为补充,层级式递进关系。这种学习模式,一要倡导理性思维,二要落实实践创造,使教师们学有目标。
  2.1.3建立“研培结合”动作机制。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参加理论学习,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会在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2.2学校文化的管理。名校的一半是文化。学校的稳定性就在于它形成了优良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氛围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为素质教育创设了潜移默化的环境,更有助于学校形象的塑造。
  2.2.1“和谐教育”是学校的主体文化。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和谐教育”办学理念,并通过“和谐教育”的实践形成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愿望和价值取向。事实上,领导、教师在探索“和谐教育”的过程中有了凝聚力,发挥了创造潜能,提高教育改革的热情和能力,也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和谐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管理工作诸方面改革,并确立“进德修业,和谐施教”的教风,“勤学多思、乐做会创”的学风。
  2.2.2倡导“激励管理”,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坚持人本思想,建立“激励管理”机制,改善教师与学生、领导与群众、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情境,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建立合作竞争的人事管理制度。改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体现人文关怀,建立民主、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
  2.2.3学校外显文化的建设。文化常常通过学校中的各种仪式、榜样、事迹、标语、题词、器物、礼节等表现出来。这些文化现象是可见的外显文化,它对学生、老师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和心理影响。所以,在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同时,进行文化走廊建设,创设艺术橱窗、学习园地、科技画廊等,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英语沙龙、知识竞赛,特长展示、艺术摄影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怡情悦意的环境中学习,促进个性智能的发展。
  2.3教育资源的管理。学校教育信息化、技术化是教育的标志,也是实施教育的条件。教育资源管理上应做一下二项工作:
  2.3.1按照需要和可能,逐步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改建和扩建了理、化、生实验室和两个多功能教室,增设两个微机室,保证每班每周可上两节计算机课。每个教学班都安装上彩色电视、配置了电脑和投影设备,并与校园网和宽带网相接。教师每人拥有一台电脑,90%以上的课堂教学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协助授课。
  2.3.2实现硬件与软件同步发展。组织老师以实施新课程为目标,进行教学软件开发。
  2.4学生评价的管理。任何一种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所以,教育能否科学化,不能依靠简单的测试或比较,更不能靠升学来加以肯定或否定。教育的质量管理要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关于学生评价,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在学习的情境中看个性智能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自主评价为主,合作评价为辅,评价目标是综合素质。我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其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在学生个性智能发展的基础上,看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学习能力的发展,其评价方法应该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辅之同学、家长、老师的鼓励性评价。这个评价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兼之终结性评价。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和鼓励,而不在于甄别和鉴定。这样评价不仅是人性的,也是科学的,是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