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短板”的逆袭

【作者】 高 峰

【机构】 山东青岛2中分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教研组曾是学校教研组中的短板,学校合并的契机,孙先亮校长的引领下,从阅读中找到提升方向,从阅读中学会教学变革,完成了木桶理论里短板的逆袭,荣获校优秀教研组和青岛市读书十佳团队。
       关键词:木桶理论  逆袭 优秀教研组 十佳团队
  青岛二中分校是2010年由青岛25中合并而来的。至今许多老师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教育教学中遭遇的困惑和纠结。高中数学因其高度抽象而显得枯燥、难懂;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曾经踌躇满志的教师,课后批着错误百出的作业,总是垂头丧气。日复一日中,老师们的找不到自信,理想也象肥皂泡一样的破灭了!合校后孙先亮校长第一次走进数学组办公室,立刻就感觉出气氛的沉闷,听了一轮课后感觉课堂更加沉闷。
        一天下午,办公室电话的铃声响了,说孙校长找我谈话。我磨叽了半天还是去了,孙校长从他的“领先一步,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谈到“面向未来,共同发展,铸造辉煌”的指导思想,再到“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的育人目标,一时半会听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结束了一个半小时的谈话后,回到办公室我的第一反应是“晕”!
  可随后的几天里,孙校长的一席话总是回响在脑海中,“教研组是学校重要的专业力量,学校的完美转身离不开每个教研组的支撑;教研组的发展离不开老师们的创新…….” 是啊!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木板的现状。显然,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团队而言,这一理论都不无启迪意义。
  学校里各个教研组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系统的层次中,一块接着一块,“块块”都必须足够“长”。哪块“木板”短了,就会影响和破坏整个系统。可是,如何创新?路在哪里? 
        从阅读中找到提升方向
  反思教研组老师们的课堂现状,共性明显,那就是不论教龄长短,他们的教学环节总是停留在“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的初级套路上,操作的背后没有教育新理念的支撑,课堂效果枯燥,效率不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恰逢此时,学校组织教研组长去上海华师大培训,周斌教授的《课堂密码》让我觉得特别“解渴”!书中抛出的一个个问题都是我们平时的困惑点。从打造“有效课堂”到营造“有趣课堂”,再到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和“教师”,一页页读来,语言平实,却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若能带领全组老师阅读经典教育名著,那不等于与大师对话,站在大师们的肩膀上前行。
  培训回来我马上自费给组内每一位老师购买了这本书,开始组织主题教研和读书沙龙交流活动,启发大家的思路。张瑞玲副校长和薛主任也来到组内和我们一起研读了《把知识教出情趣来》、《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课堂感觉》等文章,每位教师选择自己感悟深的课题进行剖析和反思。通过交流,大家深刻地理解了数学教学的意义,更清晰地认识到教学不仅是教会一道题,背过一个定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老师应该首先改变自己!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是让学生热爱你所教学科的前提;展示所教学科的魅力,是让学生热爱你所教学科的敲门砖;让学生在学科上获得成就感,是让学生热爱你所教学科的吸铁石。
        一个人有了思想,就有了灵魂;一个教研组有了思想,就会充满活力。通过读书活动,大家行动起来了,从组内文化建设入手,将教研组和自己制定的个人三年发展规划贴上了墙,以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老师们讨论最多的话题是:我们应该怎么做?
        2011年初,市教育局启动了“读教育明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工程,学校给我们配备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学的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叶圣陶教育名篇》《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等经典名著,教研组内也开辟了“读书角”,研读名著使大家豁然开朗起来,纷纷表示:改变应从现在开始!做个会思考、能创造的智慧教师,齐心打造学校先进教研组!
  借助分校与2中本校搭建的交流平台,我们与本校数学组进行了合作教研和集备活动,走进本校数学课堂,并邀请2中数学组孙云涛等老师来我校送课。通过双向交流,老师们的心里又有了触动,一堂课并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把错误变为课堂上的教学资源,把解决问题变成教学中的亮点,再也不能一味的埋怨学生了! 
  教学思想的提升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很多新意,大家意识到,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心中的期待,更应该成为教师不懈的追求,我们要让数学课堂有趣、有效、有生命!“有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有效”是提高质量的必然要求,而“有生命”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想要尽快改变的现状是,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如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回想几年来自己和整个团队的成长经历,一个深切的感悟是:读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竭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加油站“。
        从阅读中学会教学变革
  2011年,我校率先实现小班化,这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更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小班化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通过课前导学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如何进行问题引领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如何解决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缺乏实效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既动得了,又动得好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又回到了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再次研读后,我们感悟良多,看清了自身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开始了新的更加系统的探索。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但教师不能简单地固守阵地,而要拓展阵地,不断丰富自己运筹课堂教学的谋略与思想。4月13日下午在学校会议室举行了数学组观摩教研活动。教研主题是“在小班化教学体制下----再谈数学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核心就是如何在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中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把数学学科价值融入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全组老师群策群力策划了2中分校首届数学月活动,同学们强烈的参与意识前所未有,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强烈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原来数学也可以变得如此可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念。多一点逻辑智能拓展,让好奇心成为开启成长之门的金钥匙。多一点语言智能熏陶,让人文情调浸润心田、开启心智;多一点空间智能拓展,让想象力插上飞翔的翅膀。
  此时,我们申报的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师专项课题“普通高中数学小班化教学策略研究”立项成功,我和全组老师们一起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方式探索课堂变革。先后对小班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环境变化”,“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研究”,“新授课、复习课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等专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全校推进小班化教学提供了借鉴。2012年,我借助中小学教师科研访学站的平台,邀请教科所的老师们参加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报告会和现场研讨,进一步给我们提供了课题研究的专业指导,感到受益匪浅。看老师们听得多认真!
  2012年11月21日,我校数学组承办了青岛市普通高中数学学科小班化教学研讨会。我们将数学组老师两年来3万多字的小班化教学研究成果编辑成册,在会上进行了展示交流;我组周颖老师展示了一堂精彩的小班化教学研究课,我和赵永等4位老师做了专题交流发言,与会老师感觉受到很大启发。教研员庄志刚老师激动地说:拿到2中分校的“小班化交流材料”感触很深,这充分体现了教研组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体现出学习和研究给教研组带来的巨大变化。
  回想自己和整个团队的成长经历,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读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竭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加油站”。三年来,我们在行动中收获着,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三年数学组被评为学校“优秀教研组”  ,本人被评为校“优秀教研组长”。2013年3月数学组被评为在青岛市“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工程“十佳教师读书团队”,我代表全组老师在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
  有了书籍的滋养,教育就拥有了独立的精神和持久的生命力。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个人的学习与实践,更需教师群体的合作。正像作家毕淑敏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回顾过去,我们为曾经的艰苦付出和取得的成绩而感慨,为学校和教研组两年多发生的巨大变化而自豪。展望未来,面对更大的挑战,我们还将携手并肩、锐意进取,在奉献教育事业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在服务学生发展的同时塑造完美人生。
  我们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7.
        [3]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周彬.叩问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朱永新.新教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7
        [7]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01
        [8]孙先亮.教育为了每一个生命的激扬[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5
        作者简介:本科,职务:青岛市教科所客座研究员 市高中数学中心组成员数学教研组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获山东省教学能手 山东省特级教师等称号
       2013年青岛市读书实践工程中被评为”十佳读书人物”
       所带教研组被评为青岛市”读书十佳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