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改革
【作者】 雷新桂
【机构】 广西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幼儿园教学活动改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各级教育部门每年都在呼吁教学改革,而落实到基层幼儿园时,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有些幼儿园教师该如何改还无从下手。本文从幼儿园教学方法上,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创造、观察和表达能力,教学如何贴近生活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 教学活动 改革
我国的很多幼儿园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主题一般是,公立幼儿园更多地偏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而大多数私立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拨苗助长的心理,更注重加强幼儿识字、拼音、算术的学习。但不管是教拼音的还是培养情感态度、社会能力的,几乎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都是在示范,幼儿在模仿,教师做什么,幼儿跟着做什么;教师读什么,幼儿重复念什么。幼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老师说这样才对。在幼儿心目中,老师永远是正确的,永远是自己的模版。这样的结果和趋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自主性
北京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沈心燕老师曾给一个培训班的学员作了个实验:让全体学员每人画一艘船,结果在34名学员中,只有两位学员画的是小轮船,其他学员不约而同的简单画了个倒立的梯形,得到一艘帆船。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种思维定势,在我们的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是帆船的形状,而给我们这种思维定势的是我们的美术启蒙老师,而美术启蒙老师基本上是幼儿园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常见到老师常采用示范的方法:“小朋友们,看好啊,小蝌蚪是这样画的”、“小朋友们,小鱼是怎么折的呢?认真看老师啊,第一先这样,第二再这样......”。不可否认,用示范的方法向幼儿传授新学的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让幼儿学会相应的教学内容,但结果往往是,所有的幼儿的作品都千篇一律,大同不异,毫无特点。教师示范的本意是想教会儿童绘画的方法和技能,但也往往造成了使儿童单纯模仿的环境和氛围。尽管在教学中教师也反复强调“最好画得和我不一样”,但由于教师的权威性影响,使儿童感到是在表现“老师的画”,是在完成老师的要求,而不是儿童自我表现的需要。以示范——模仿为主的教学过程,教师教什么儿童画什么,儿童习惯了这种方法就会失去了主动性,失去了各种能力的发展机会,限制了儿童的创造性。
在现实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都知道改革的重要性,但也都知道进行改革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怕吃苦的教师喜欢怀旧,喜欢以前老教材——易备课,喜欢以前的孩子——听话,喜欢以前的幼儿提出的问题——“老师,我画的像不像?”老师通常对于幼儿作品的评价是“像与不像”,给予的指导是“不可以如何和应该如何”,而几乎没有孩子会问:“我画的好不好”。在我国,画的像的幼儿也就更讨老师的欢心,“像不像”是我们孩子习惯对老师作品的重现的发问,模仿得越像老师越高兴,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不鼓励孩子去打破常规,创造自己独立的心灵世界,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长此以往,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幼儿的创造性又从何来?
留学美国的教育学博士黄全愈,他的儿子在国内时三岁学画国画,寄到美国的“竹子图”让美国教授大为惊叹。黄博士的儿子五岁到美国后继续去学画,去学校几次后,儿子不愿再去了。儿子说:“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儿也不教!”黄博士悄悄去学校观察,发现美国老师的教学几乎是将孩子们“放羊”,出一个题目,让孩子自由去画。老师不讲基本的笔法,不讲布局结构,也不在黑板上画示范画让孩子临摹。这种“放羊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画画时没有规范,没有限制,虽然画的不成比例,五花八门,但孩子在心理上永远在表现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与众不同,往往这样的孩子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美国的“放羊式”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它忽略了幼儿已有的经验与艺术天赋,忽略了同周围环境活动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
在我国,目前能把美国“放羊式”的教学方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进行改革的,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多数是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出题目之前,会用相关媒体展示作品的形状与特征。比如北京新中街幼儿园的一次中班剪纸活动《贪吃蛇》,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说出蛇吃了鱼或小兔以后是什么样子,再用贴图、PPT图片等方式,展示蛇吃了东西以后的形状。最后,教师出题目:小朋友想给小蛇吃什么?你给它吃了什么,就把它吃饱以后的样子剪出来。幼儿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想象,独立动手完成作品,从始至终,老师既不放羊从不作任何讲解和任何示范。
2.重视幼儿活动成果评价
幼儿在完成作品的是抽象---象征---写实这样的过程,所以不应该把幼儿的作品定位于模仿,不应该用“像”与“不像”来衡量幼儿的作品,而更应注重理解幼儿的作品表达了什么,积极挖掘幼儿丰富的内心想法。展示幼儿作品最好是一视同仁,在幼儿看来,老师把它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就是对他的肯定,否则幼儿就会想:“为什么不展出我的作品?”;“是不是我作得最差?”;“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若是胆小的幼儿不敢问老师,就会因此闷闷不乐,长此以往,会打击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得幼儿变得自卑。
北京等这些幼教前沿的城市的幼儿园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不管是哪位幼儿的作品都参与评价,老师从不说“像不像”,而是与幼儿处于平等的朋友地位,一同去欣赏、评价他们的作品,适当让幼儿们自由讨论、自由发表意见,尽量让更多的幼儿上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作法,特别是那些作品与众不同的、我们认为不合逻辑的。特别是当时有个幼儿剪出来的蛇的肚子正正方方的,老师首先肯定幼儿剪得好,再问幼儿:你的小蛇肚子鼓鼓的,方方的,你给它吃了什么啊?幼儿回答:吃了一辆小汽车。按常理,蛇不可能吃汽车,于是老师问:你为什么给它吃汽车呢?幼儿说:一只大老鼠躲在小汽车里不出来,我就让小蛇把汽车吃了,这样就能把大老鼠也吃了。不得不说,这个幼儿的想象能力实在太丰富了,当时老师同样给了他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同时,让其他幼儿讨论,除了让小蛇连汽车一起吃以外,还有什么办法让小蛇吃到大老鼠呢?结果,全班幼儿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此,对于幼儿的作品,首先肯定他的成就,孩子在创作过程中有了快乐的体验,有了快乐,他就更想主动表现这些能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 幼儿园教学活动融入生活化、综合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一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有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生活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如何结合幼儿生活的环境进行教学活动呢?
幼儿园的教学重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学习解决各种问题,我们都是凡人,都必须面对生活,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幼儿园的、家庭的、社区的生活等,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主题,并有选择地将它渗透到幼儿园课程中。由于生活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就越能体现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机综合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要树立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活成长的意识,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唤醒教师的多种角色意识,如:学习的同伙、玩耍的孩子王、知心的朋友、解决困难的伙伴和支持者等等。
很多幼儿园教学活动常采用让幼儿观察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教育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幼儿很少有亲身体验的机会。过程组织生活化就是密切幼儿生活,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老师可根据幼儿园或当地的条件,从创设情景入手,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经验。北京市怀柔区一所农村幼儿园地处北京郊区,资金有限,教学设备不足,于是老师根据幼儿园地处农村的特点,组织了一次《剥玉米》的教学活动,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家家都有玉米,对玉米并不陌生。老师事先把他们分成四个小组,每小组一只水桶用于装玉米,每人分一只小盘,每个小朋友把玉米剥到自己的小盘,再把小盘的玉米倒进自己小组的水桶里,最后看哪个组剥得最快最多。老师事先交待好可以使用哪些工具,以及使用这些工具的注意事项等。至于如何把玉米粒剥下来,用什么方式剥得最快,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自己去尝试。老师的一声开始,小家伙们有的一粒粒的剥,有的先把玉米棒摔几回再剥,力气大的小朋友使用剥玉米机来剥。这样的教学活动,学会了生活技能,体验了劳动的成就,掌握了工作的方法,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与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更轻松有趣。在引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时,我们还教幼儿学会用比较性观察来加深观察对象的认识,并且培养幼儿观察细节部分的好习惯。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有些现象幼儿难以发现或者容易忽视而难以完成整个观察的过程,因此,我们采用比较观察法,使幼儿在对比观察的过程中,能发现和观察到其中的奥秘,以及两种以上现象的不同。
另外,运用典型特征观察法,准确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提高辨认事物的能力。物体的典型特征,是幼儿最容易发现的,也是幼儿很敏感有兴趣的部分,在幼儿观察时,我提醒幼儿首先发现最明显、最与众不同的特征,这样,幼儿就能从观察典型特征的过程中,对事物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培养幼儿复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幼儿进行对话的能力、培养幼儿独自讲述的能力、培养幼儿在别人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等。要引导幼儿开口说话,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首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么样,教师都要用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的信心和勇气。
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的同时发展幼儿的描述能力。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出图片的内容来。
北京方庄第三幼儿园的一次中班语言活动《小红帽》,教师用课件朗读故事,并配以情景画面在大屏幕上显示,每当画面准备换页前,老师都会暂停,提问幼儿:你们发现这幅图有什么?故事中说到了谁?他们都在干什么?小红帽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可以让幼儿单独进行讲述,也可以全班自由发言,引导幼儿完整地把心中的话说出来,达到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结束语
幼儿园教学活动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全体幼教人员的全力配合,以饱满的工作激情来努力,才能使得幼儿的教学活动改革落到实处,让幼儿在学前阶段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虞永平.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幼儿教育,1994,(3):4—6
2.黄静潇.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策略概览[J]教育导刊,2005(2).
3.沈心燕.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6.
4.教科所幼教室.幼儿教育自我评价指导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4.
关键词:幼儿园 教学活动 改革
我国的很多幼儿园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主题一般是,公立幼儿园更多地偏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而大多数私立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拨苗助长的心理,更注重加强幼儿识字、拼音、算术的学习。但不管是教拼音的还是培养情感态度、社会能力的,几乎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都是在示范,幼儿在模仿,教师做什么,幼儿跟着做什么;教师读什么,幼儿重复念什么。幼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老师说这样才对。在幼儿心目中,老师永远是正确的,永远是自己的模版。这样的结果和趋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自主性
北京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沈心燕老师曾给一个培训班的学员作了个实验:让全体学员每人画一艘船,结果在34名学员中,只有两位学员画的是小轮船,其他学员不约而同的简单画了个倒立的梯形,得到一艘帆船。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种思维定势,在我们的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是帆船的形状,而给我们这种思维定势的是我们的美术启蒙老师,而美术启蒙老师基本上是幼儿园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常见到老师常采用示范的方法:“小朋友们,看好啊,小蝌蚪是这样画的”、“小朋友们,小鱼是怎么折的呢?认真看老师啊,第一先这样,第二再这样......”。不可否认,用示范的方法向幼儿传授新学的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让幼儿学会相应的教学内容,但结果往往是,所有的幼儿的作品都千篇一律,大同不异,毫无特点。教师示范的本意是想教会儿童绘画的方法和技能,但也往往造成了使儿童单纯模仿的环境和氛围。尽管在教学中教师也反复强调“最好画得和我不一样”,但由于教师的权威性影响,使儿童感到是在表现“老师的画”,是在完成老师的要求,而不是儿童自我表现的需要。以示范——模仿为主的教学过程,教师教什么儿童画什么,儿童习惯了这种方法就会失去了主动性,失去了各种能力的发展机会,限制了儿童的创造性。
在现实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都知道改革的重要性,但也都知道进行改革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怕吃苦的教师喜欢怀旧,喜欢以前老教材——易备课,喜欢以前的孩子——听话,喜欢以前的幼儿提出的问题——“老师,我画的像不像?”老师通常对于幼儿作品的评价是“像与不像”,给予的指导是“不可以如何和应该如何”,而几乎没有孩子会问:“我画的好不好”。在我国,画的像的幼儿也就更讨老师的欢心,“像不像”是我们孩子习惯对老师作品的重现的发问,模仿得越像老师越高兴,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不鼓励孩子去打破常规,创造自己独立的心灵世界,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长此以往,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幼儿的创造性又从何来?
留学美国的教育学博士黄全愈,他的儿子在国内时三岁学画国画,寄到美国的“竹子图”让美国教授大为惊叹。黄博士的儿子五岁到美国后继续去学画,去学校几次后,儿子不愿再去了。儿子说:“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儿也不教!”黄博士悄悄去学校观察,发现美国老师的教学几乎是将孩子们“放羊”,出一个题目,让孩子自由去画。老师不讲基本的笔法,不讲布局结构,也不在黑板上画示范画让孩子临摹。这种“放羊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画画时没有规范,没有限制,虽然画的不成比例,五花八门,但孩子在心理上永远在表现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与众不同,往往这样的孩子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美国的“放羊式”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它忽略了幼儿已有的经验与艺术天赋,忽略了同周围环境活动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
在我国,目前能把美国“放羊式”的教学方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进行改革的,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多数是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出题目之前,会用相关媒体展示作品的形状与特征。比如北京新中街幼儿园的一次中班剪纸活动《贪吃蛇》,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说出蛇吃了鱼或小兔以后是什么样子,再用贴图、PPT图片等方式,展示蛇吃了东西以后的形状。最后,教师出题目:小朋友想给小蛇吃什么?你给它吃了什么,就把它吃饱以后的样子剪出来。幼儿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想象,独立动手完成作品,从始至终,老师既不放羊从不作任何讲解和任何示范。
2.重视幼儿活动成果评价
幼儿在完成作品的是抽象---象征---写实这样的过程,所以不应该把幼儿的作品定位于模仿,不应该用“像”与“不像”来衡量幼儿的作品,而更应注重理解幼儿的作品表达了什么,积极挖掘幼儿丰富的内心想法。展示幼儿作品最好是一视同仁,在幼儿看来,老师把它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就是对他的肯定,否则幼儿就会想:“为什么不展出我的作品?”;“是不是我作得最差?”;“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若是胆小的幼儿不敢问老师,就会因此闷闷不乐,长此以往,会打击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得幼儿变得自卑。
北京等这些幼教前沿的城市的幼儿园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不管是哪位幼儿的作品都参与评价,老师从不说“像不像”,而是与幼儿处于平等的朋友地位,一同去欣赏、评价他们的作品,适当让幼儿们自由讨论、自由发表意见,尽量让更多的幼儿上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作法,特别是那些作品与众不同的、我们认为不合逻辑的。特别是当时有个幼儿剪出来的蛇的肚子正正方方的,老师首先肯定幼儿剪得好,再问幼儿:你的小蛇肚子鼓鼓的,方方的,你给它吃了什么啊?幼儿回答:吃了一辆小汽车。按常理,蛇不可能吃汽车,于是老师问:你为什么给它吃汽车呢?幼儿说:一只大老鼠躲在小汽车里不出来,我就让小蛇把汽车吃了,这样就能把大老鼠也吃了。不得不说,这个幼儿的想象能力实在太丰富了,当时老师同样给了他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同时,让其他幼儿讨论,除了让小蛇连汽车一起吃以外,还有什么办法让小蛇吃到大老鼠呢?结果,全班幼儿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此,对于幼儿的作品,首先肯定他的成就,孩子在创作过程中有了快乐的体验,有了快乐,他就更想主动表现这些能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 幼儿园教学活动融入生活化、综合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一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有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生活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如何结合幼儿生活的环境进行教学活动呢?
幼儿园的教学重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学习解决各种问题,我们都是凡人,都必须面对生活,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幼儿园的、家庭的、社区的生活等,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主题,并有选择地将它渗透到幼儿园课程中。由于生活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就越能体现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机综合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要树立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活成长的意识,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唤醒教师的多种角色意识,如:学习的同伙、玩耍的孩子王、知心的朋友、解决困难的伙伴和支持者等等。
很多幼儿园教学活动常采用让幼儿观察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教育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幼儿很少有亲身体验的机会。过程组织生活化就是密切幼儿生活,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老师可根据幼儿园或当地的条件,从创设情景入手,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经验。北京市怀柔区一所农村幼儿园地处北京郊区,资金有限,教学设备不足,于是老师根据幼儿园地处农村的特点,组织了一次《剥玉米》的教学活动,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家家都有玉米,对玉米并不陌生。老师事先把他们分成四个小组,每小组一只水桶用于装玉米,每人分一只小盘,每个小朋友把玉米剥到自己的小盘,再把小盘的玉米倒进自己小组的水桶里,最后看哪个组剥得最快最多。老师事先交待好可以使用哪些工具,以及使用这些工具的注意事项等。至于如何把玉米粒剥下来,用什么方式剥得最快,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自己去尝试。老师的一声开始,小家伙们有的一粒粒的剥,有的先把玉米棒摔几回再剥,力气大的小朋友使用剥玉米机来剥。这样的教学活动,学会了生活技能,体验了劳动的成就,掌握了工作的方法,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与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更轻松有趣。在引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时,我们还教幼儿学会用比较性观察来加深观察对象的认识,并且培养幼儿观察细节部分的好习惯。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有些现象幼儿难以发现或者容易忽视而难以完成整个观察的过程,因此,我们采用比较观察法,使幼儿在对比观察的过程中,能发现和观察到其中的奥秘,以及两种以上现象的不同。
另外,运用典型特征观察法,准确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提高辨认事物的能力。物体的典型特征,是幼儿最容易发现的,也是幼儿很敏感有兴趣的部分,在幼儿观察时,我提醒幼儿首先发现最明显、最与众不同的特征,这样,幼儿就能从观察典型特征的过程中,对事物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培养幼儿复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幼儿进行对话的能力、培养幼儿独自讲述的能力、培养幼儿在别人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等。要引导幼儿开口说话,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首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么样,教师都要用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的信心和勇气。
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的同时发展幼儿的描述能力。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出图片的内容来。
北京方庄第三幼儿园的一次中班语言活动《小红帽》,教师用课件朗读故事,并配以情景画面在大屏幕上显示,每当画面准备换页前,老师都会暂停,提问幼儿:你们发现这幅图有什么?故事中说到了谁?他们都在干什么?小红帽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可以让幼儿单独进行讲述,也可以全班自由发言,引导幼儿完整地把心中的话说出来,达到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结束语
幼儿园教学活动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全体幼教人员的全力配合,以饱满的工作激情来努力,才能使得幼儿的教学活动改革落到实处,让幼儿在学前阶段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虞永平.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幼儿教育,1994,(3):4—6
2.黄静潇.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策略概览[J]教育导刊,2005(2).
3.沈心燕.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6.
4.教科所幼教室.幼儿教育自我评价指导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