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情感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作者】 苑淑梅
【机构】 山东省北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唯理性主义教育”的歧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在承受着巨大的考验,而情感教育理论的出现无疑是挽救学生心理不足的重要手段,也自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情感教育 心理健康 以人为本 以爱为延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的理解是,在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高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正确教育方式,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人生价值取向及人生走向。这就需要教师很好地运用情感教育。
一、以人为本,奠定健康心理的基础
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常常忽略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但学生毕竟不是机器,而且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们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加式教学只能适得其反,对学生的心理会造成极大的创伤,让他们变得闭塞和自卑。所以,教育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人。情感教育则注重了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学生在学习中人格得到尊重,观点得到肯定,必定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肯定情绪,学习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情感上也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如此,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也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以情为先,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是最为敏感,也最重要的心理发展阶段。加之高中学业的压力,很多学生内心极其脆弱,容易走极端。教师此时不单要以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更要投入百倍的感情关注学生内心,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尽快走过转折点,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想家,忽然住校不习惯,学习跟不上,努力没效果。学生们把这些苦恼统统倾注在语文随笔中,那段时间,我们这些语文老师感觉到自己更是个心理老师,用自己的经历,体验来开导、鼓励他们。这种开导、鼓励,绝对不是千篇一律,对每个同学都一样,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方向的引导,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用情去感化他们的心。大多数学生其实是很单纯的,他们注重老师的评价、鼓励,有时候甚至为自己的评语少而难过,这说明,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也肯定老师的建议。多次交流中,学生们逐渐减轻了心理负担,重拾旧日信心。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和语文老师的关系融洽一些,我想,也许就是因为有随笔中“情”的牵系吧。
三、以爱为延,加强学生情感的药剂
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我感觉感情的交流只是一个开始,爱的延续才是真正的考验,是衡量教育是否深入人心的最重要砝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觉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能成为一个好人。”每个班级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一些老师和同学眼中,他们都是无可救药,不可理喻的。而事实上这些孩子们内心都有一个非常柔软的角落,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将自己的热情和善良隐藏了起来,用无所谓和玩世不恭的表面来掩饰真实的自己。我的学生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齐胜,常常扰乱课堂秩序,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王丽,容易走极端,是一个身体残疾的学生。这些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关爱和理解。也有一些孩子,虽然表面调皮,却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晓伟,特别聪明,学习也不错,只是上课常常接老师的话,而且不认真听讲,却曾经读一篇文章感动得全班同学声泪俱下。孟龙,学习很差,却是班上最具影响力的同学。曾经我也和这些孩子发生过矛盾,但我想,一定要冷静,这些都是好孩子,他们需要时间,需要老师的帮助,于是我耐下心来找他们谈话,找合适的机会对他们进行表扬。最终,在毕业的时候,孩子们都给我留下了让我感动不已的留言。其中有一个孩子给我发来短信说:苑老师,谢谢您对我们这帮让您生气地学生还这么好。想想以前光让您生气真不该,老师,请远离电脑和手机。因为电脑和手机产生辐射对宝宝不好。(彼时,我正怀孕)孩子简单的关怀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这怎能让我不感动?有孩子们这样的深情,曾经付出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老师的关爱中,学生们学会了感恩,懂得了爱人,用满怀的热情和爱心去拥抱社会,孩子们才不会在残酷的现实中迷失心灵的方向。
四、以美为上,提升学生心理的砝码
情感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相对高一点的要求,却是对学生最大的心理提升。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学科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比如语文学习中体味诗歌的韵律美,建筑美;在古典诗文中感受古人的文化遗风;外国作品中比较中西风土的不同。数学中黄金分割的比例美,几何图形中的空间美、对称美,等等。在耳濡目染的美的熏陶中,学生们对高雅与低俗会有自己的划分,也会有更深刻的审美观。在以美为导向的心理基础之上,学生可以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自我树立意识,对理想,对人生都将具有巨大的提升作用。如同子路对武城人民进行礼乐教化一样,在唯美的环境中,人们不忍心以丑恶,低俗的自己来呈现于世人。这事实上是加重学生的人生砝码,让每个人都在更高的精神领域获得洗礼。
泰戈尔有句至理名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的理解是:孩子们健康的心理不是棍棒的功劳,也不是军队般强硬的命令使然,而是在情感教育的柔情中快乐地形成。无论是英国的夏山快乐教育、体谅教育,还是我国已出现的情境教育、愉快教育,都是在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前提也必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希望情感教育能更快普及,让我们的孩子都能以自强自立自信的姿态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建荣.加强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中学教学参考》,2009.07
[2]张秀平.情感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11.10
关键词:情感教育 心理健康 以人为本 以爱为延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的理解是,在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高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正确教育方式,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人生价值取向及人生走向。这就需要教师很好地运用情感教育。
一、以人为本,奠定健康心理的基础
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常常忽略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但学生毕竟不是机器,而且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们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加式教学只能适得其反,对学生的心理会造成极大的创伤,让他们变得闭塞和自卑。所以,教育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人。情感教育则注重了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学生在学习中人格得到尊重,观点得到肯定,必定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肯定情绪,学习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情感上也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如此,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也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以情为先,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是最为敏感,也最重要的心理发展阶段。加之高中学业的压力,很多学生内心极其脆弱,容易走极端。教师此时不单要以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更要投入百倍的感情关注学生内心,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尽快走过转折点,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想家,忽然住校不习惯,学习跟不上,努力没效果。学生们把这些苦恼统统倾注在语文随笔中,那段时间,我们这些语文老师感觉到自己更是个心理老师,用自己的经历,体验来开导、鼓励他们。这种开导、鼓励,绝对不是千篇一律,对每个同学都一样,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方向的引导,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用情去感化他们的心。大多数学生其实是很单纯的,他们注重老师的评价、鼓励,有时候甚至为自己的评语少而难过,这说明,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也肯定老师的建议。多次交流中,学生们逐渐减轻了心理负担,重拾旧日信心。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和语文老师的关系融洽一些,我想,也许就是因为有随笔中“情”的牵系吧。
三、以爱为延,加强学生情感的药剂
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我感觉感情的交流只是一个开始,爱的延续才是真正的考验,是衡量教育是否深入人心的最重要砝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觉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能成为一个好人。”每个班级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一些老师和同学眼中,他们都是无可救药,不可理喻的。而事实上这些孩子们内心都有一个非常柔软的角落,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将自己的热情和善良隐藏了起来,用无所谓和玩世不恭的表面来掩饰真实的自己。我的学生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齐胜,常常扰乱课堂秩序,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王丽,容易走极端,是一个身体残疾的学生。这些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关爱和理解。也有一些孩子,虽然表面调皮,却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晓伟,特别聪明,学习也不错,只是上课常常接老师的话,而且不认真听讲,却曾经读一篇文章感动得全班同学声泪俱下。孟龙,学习很差,却是班上最具影响力的同学。曾经我也和这些孩子发生过矛盾,但我想,一定要冷静,这些都是好孩子,他们需要时间,需要老师的帮助,于是我耐下心来找他们谈话,找合适的机会对他们进行表扬。最终,在毕业的时候,孩子们都给我留下了让我感动不已的留言。其中有一个孩子给我发来短信说:苑老师,谢谢您对我们这帮让您生气地学生还这么好。想想以前光让您生气真不该,老师,请远离电脑和手机。因为电脑和手机产生辐射对宝宝不好。(彼时,我正怀孕)孩子简单的关怀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这怎能让我不感动?有孩子们这样的深情,曾经付出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老师的关爱中,学生们学会了感恩,懂得了爱人,用满怀的热情和爱心去拥抱社会,孩子们才不会在残酷的现实中迷失心灵的方向。
四、以美为上,提升学生心理的砝码
情感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相对高一点的要求,却是对学生最大的心理提升。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学科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比如语文学习中体味诗歌的韵律美,建筑美;在古典诗文中感受古人的文化遗风;外国作品中比较中西风土的不同。数学中黄金分割的比例美,几何图形中的空间美、对称美,等等。在耳濡目染的美的熏陶中,学生们对高雅与低俗会有自己的划分,也会有更深刻的审美观。在以美为导向的心理基础之上,学生可以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自我树立意识,对理想,对人生都将具有巨大的提升作用。如同子路对武城人民进行礼乐教化一样,在唯美的环境中,人们不忍心以丑恶,低俗的自己来呈现于世人。这事实上是加重学生的人生砝码,让每个人都在更高的精神领域获得洗礼。
泰戈尔有句至理名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的理解是:孩子们健康的心理不是棍棒的功劳,也不是军队般强硬的命令使然,而是在情感教育的柔情中快乐地形成。无论是英国的夏山快乐教育、体谅教育,还是我国已出现的情境教育、愉快教育,都是在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前提也必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希望情感教育能更快普及,让我们的孩子都能以自强自立自信的姿态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建荣.加强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中学教学参考》,2009.07
[2]张秀平.情感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