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型教师需要攒足自己的巧实力

【作者】 陈家林

【机构】 陕西省汉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形势下的教师要把自己培养成善于运用各种巧实力去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学生动力、引领学生发展的多功能教师。教师要用敬业精神给学生建立志同道合、同甘共苦和亲切信赖的学习伙伴与榜样力量。用博爱精神与学生建立感情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目标共同体。用多样性才华对学生形成紧密的教育亲和力和班级凝聚力。用科研精神把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作为课题加以研究,使之成为教育质量的现实生产力和学生成长的外在推动力。用科学的决策能力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快乐成长与和谐进步。
  关键词:教师  需要  攒足  巧实力
  随着人本思想的演进并且上升为主流价值取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本位角色也日益凸现。这就要求新的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必须从呕心沥血的“知识装袋工”转变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学生成长设计师”;从鞭策驱赶的牧马人转变为目光高远的“人生战略家”;从照着自己的模样造人的娲女神像转变为包容个性、尊重差异、彰显特色的“灵魂根雕大师”;从按部就班的“教材传声筒”转变为善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自由和谐发展的欣赏者、激励者、合作者、服务者和引导者。新形势下教师的角色转化、任务更新和功能提升,对教师实力提出了眼力更高、能力更强、方法更科学、知识更全面的新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善于运用各种巧实力去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学生动力、引领学生发展的多功能教师。
  第一,以执着的敬业精神,构筑持久的内在支撑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才供需双向选择日趋广泛、高等教育日益全民化,上大学只是被人们看作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就业素质的淬火程序,而不再被看作求职谋生的“保险带”,考大学也不再被学生视为勤奋学习的原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及其家长在言谈举止中表现的津津有味的兴趣引领、价值引导和目标追求,引爆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源性动机。家长的言行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追求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的言行是引发并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每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如果拥有饱满的教学热情、持久的工作毅力、不懈的事业追求、踏实的敬业风格和求实的科学精神,足以为学生提供强大的榜样力量、精神力量和价值追求。一个教师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办事风格和行为品格就是要在教学上积极进取、守时用力、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做一个执着勤奋的“敬业型”教师。尽管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诸如魏书生、李镇西等大量优秀教师的个性化管理。他们大胆放手让学生管理、上课和制定班规,让学生命题、阅卷和改作业。但是,这种大胆放手让学生有所作为的做法在本质上并不是教师对敬业精神的漠视与抛弃,恰恰相反,这是他们执着的敬业精神和满腔的教学热情在学生身上的传导、扩延、再生与光大,是他们的敬业精神通过学生活动转化成了一种坚定的班级精神,也是教师敬业精神转化为学生自主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具体体现,更是教师敬业精神升华为教师巧实力的有力明证。
  教师的敬业精神的永恒价值在于它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发挥着无形带动作用和隐性调控作用等不言之教,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对于同样层次和相同生源的两个平行班,敬业型教师所带的学生,很少需要老师声严厉色地批评和教训,班上依然学风浓郁、班风纯正,师生关系也十分融洽;偷懒型教师所带的班往往需要“铁腕型”管理,学生还问题百出,师生关系也比较紧张。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每天提前到班,放学后等到学生完全离开教室才最后离班,课间休息也常常走进教室和学生交谈。在住校生管理中,我们每天下了两节晚自习之后还走进宿舍,询问学生冷暖,了解学生困难,等学生完全就寝,深夜十一点才回家。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有利于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需求和身心状况,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提供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让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志同道合、同甘共苦和亲切信赖的学习伙伴与榜样力量,激发和强固学生持久的内在动力。同时,这种方式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增强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有的权威性和号召力。所以,教师的敬业精神是一个教师首要的永不过时的教育巧实力。
  第二,以广阔的博爱情怀,凝聚牢固的集体向心力。
  每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其成长的先天因子、后天教养、社区环境和自然条件都有所不同。每个学生的生理特质、心理品质、人格倾向、行为习惯、能力特长和价值选择也都存在一定差异,他们给班集体和任课老师寄托的教育需求、目标要求、能力期望和成长企盼也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具有广阔的慈悲心地、宽大的包容心态和悲恤的博爱情怀,做一个海纳百川的“博爱型”教师。这样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更全、更实在的服务,让他们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体味集体的安全感、归属感、被呵护感与被尊重感。学生才会不遗余力地保持和强化自己作为优秀班集体的成员身份,维护自己不被集体边缘化的正确关系,形成心系集体和发展集体的群体动机。
  教师的博爱情怀是和谐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构建优秀班集体的心灵纽带,也是团结、调动、激励和引领学生的巧实力。成功的教师无不怀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态,将各种层次和各种需求的学生吸纳到自己所在的集体内核中,形成稳定的感情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目标共同体,在学生中产生巨大的集体向心力。每逢国庆、元旦、中秋和双休日等重要节假日,我们买了水果、饮料或月饼到宿舍看望因路远而不能回家的学生,和他们座谈与联欢,阅读欣赏他们创作的作品。如果住校生患病,我就为他们垫支医疗费,买水果和营养品到医院看望、安慰和鼓励。有个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母亲患了癌症,在医院手术治疗,昂贵的医疗费使这个家庭及其学生陷入了困境,几次产生辍学的想法。我就给他们送去数百元现金,然后联系学校减免学费,争取政府的困难补助;有个学生父亲病逝,家庭经济困难,舍不得花钱在校吃午餐,我就给他提供午餐费、雨伞、闹钟和书籍之类。我对学生提供的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虽然对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学生的精神鼓励却产生了不可小视的效果,不仅他们本人受到了很大鼓舞,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而且激发了全班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良好品质和人格追求,形成了牢固持久的集体凝聚力。
  第三,以多样化的创造才华,形成引人奋进的文化感召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与扩展、多元文化的交织与碰撞、社会需求的多样与芜杂,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追求也呈现出鲜明的多样化倾向。我们教师要在科学价值观指导下,尊重、发展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创建和优化多样化的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已成为现代教育、人本教育和服务型教育不断追求的方向和理念。每一个教师必须为自己培养饱含科学精神、富有艺术气质和充满创造才华的文化嗜好,才能科学地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多样才华、个性特长和创造禀赋,也才能使学生在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制作等各个领域自由地呈现出丰富而卓越的智慧,在兴趣和能力上产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势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在这种新的时代要求下,教师也只有具备多学科、宽领域和高层次的文化爱好和创造才华,才能进一步丰富课堂情趣、提高教学品位、增强学术魅力、提升教学效果,适应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具体地说,就是新背景下的教师除了要有高尚的师德和出色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在科学发明、文学创作、文化创造、才艺表演、体育竞技和创意制作等方面拿出一、两项绝活,形成一到两个亮点,才能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引导力和感召力,形成更加紧密的教育亲和力和班级凝聚力。
  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我就有意识地将编有自己发表的文学作品的书籍作为奖品发给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将刊有自己创作的诗词和散文的样刊样报赠送给需要鼓励或需要引导的特长学生,将所带班级的班训和标语写成书法作品和学生的书画作品一同悬挂在教室里,让学生不禁对老师产生浓厚的钦敬感、佩服感和摹仿欲。我还经常给学生开办青少年心理学、文学、书法、诗词格律、哲学、美学等方面的讲座,指导学生创办文学社、编印刊物、举办展览、创作剧本、排练节目,有时还跟学生切磋自己在游泳和单杠方面的体育特长,经常和学生一起欣赏、评论和推荐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而且把上述内容带入政治课堂作为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载体和说理引证。这些做法增强了课堂趣味和教学吸引力,丰富了学生生活、发展了学生特长、培养了学生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总之,教师的多样性才华和创造能力是团结学生、引领学生和教育学生的又一种巧实力。
  第四,以强烈的科研精神,提升高效务实的成长推动力。
  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相对独立的隐性世界,每个学生的成长都串连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教育故事,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倾向都有其产生、形成和演进的原因,每个学生的差异背后都隐藏着值得探究和总结的规律性,尤其是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和多样性要求都应该受到教师的合理尊重和正确规引。因此,作为教师,要自觉运用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教育理论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以自己的班级为科研基地,以每个学生为研究对象,把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作为重大的课题,开展具体的实践研究,使之成为教育质量的现实生产力和学生成长的外在推动力。
  我在教a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包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都自觉加强了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本人曾将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法、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利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法、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法、多湖辉的实践教育法、周弘的赏识教育法等世界六大著名教育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检验和总结了这些教育方法的适用条件、可鉴精华、操作程序、可能风险和注意事项。还根据现代心理学“情绪与健康的关系”、现代医学“情绪与荷尔蒙的关系”、传统中医“情志与疾病的关系”等理论,对建立学生的道德内省机制进行了实践研究,撰写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一文,公开发表后被多家报刊转载。我多次逆向运用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虚荣心理,成功实现了问题学生和后进生的转化。我曾借鉴周弘的赏识教育法,创拟了“学生潜能自我发掘和自我激励评估表”,引导自己所带的每一届高考备考学生顺利度过了“考前心理高原期”,较大幅度地提升了高考成绩。我体会到教学科研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减少教育教学的盲目性,明确教育对象成长的方向性、阶段性、预见性和引导性,提高教育措施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激励性和实效性,使教育教学在科学合理的轨道上高效运行,少走弯路。可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又一种巧实力。
  第五,以准确的成长预见性,强化学生成长的目标引导力。
  人生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选择和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重大诀择,都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才能减少盲目性,消除误判率。青年学生正处在濒于成熟的临界期,其生活阅历、人生经验、生理发育和心理机制都尚未达到必要的火候,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惑、人生迷雾和大是大非问题,需要父母和老师凭借其社会知识、人生经验和生活阅历,给学生提供可以依靠和可资信赖的判断力,为他们指点迷津和引导航路。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时代演进的脉络,掌握人生成长的趋势,总结正确的处世哲学和用事方法,做一个高瞻远瞩的“导师型”教师。每当学生面临文理分科、填报高考志愿、人际关系处理、心理迷雾、思想纠结和学习方法调整等影响前途和命运的事情,他们就寄希望于老师。我就跟他们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人生向导和策划军师,仔细分析和耐心指导,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快乐成长与和谐进步。所以,做好学生成长的导师,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又一种不可缺少的巧实力。
  总之,教师的这些多维实力一起构成了教师的巧实力,一起成为教师的魅力来源,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每个教师都要以爱心为动力,以恒心为引力,以责任心为支撑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巧实力,努力做一个成功教师。
  作者简介:陈家林,男,汉族,1962年生,哲学学士,中学政治高级教师,1988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政教系,一直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汉中市优秀班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诗词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