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用智慧和爱引领学困生一起走

【作者】 任广馨

【机构】 山东省郯城美澳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从一个普通学生转变为学困生的原因多多、错综复杂。他们就好像走在沼泽地里的人一样困惑、迷茫,只有向导——老师引领他们慢慢的探寻出路、找到坦途,走向胜利!
  一、 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促使学困生主动学习美术。
  有一些学困生厌学,本身对美术学习就没有兴趣:不爱画,也不爱动手做。提到美术学习就会情绪低落,甚至把美术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不想上美术课。
  主动学习源于兴趣。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了,才能高高兴兴的去学习,并且学习效果也会特别显著。所以教师每节课都要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出发,有的放矢地引导、促进学困生主动学习,千万不能强迫他们学习。
  比如:在《画汽车》这一课中,我利用儿童本身喜欢玩具的心理,先讲玩具汽车如何好玩!学生们兴趣高涨,参与性骤增。然后我再渗透玩具的美观性——问学生:“玩具汽车漂亮吗?”他们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真实的见解。接着我再问:“你想画出一款自己喜欢的汽车吗?”学肯定回答:“想!”然后我才让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在绘画过程中,学困生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我再因势利导地点拨他们完成作品。
  再如:画建筑物可以从搭建积木房子开始导入;做泥塑人物可以用布娃娃来激发求知欲;设计面具时可以从儿童酷爱的卡通形象入手来烘托课堂气氛,切入正题等等。
  这样循序渐进的导入,激发,学困生自然愿意接受。并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品味乐趣,从而爱上美术课。
  二、 从发挥学生的长处入手引领学生逐步认知美术。
  还有些学困生心里本想认真学习,但上课时表现不好——不但成绩特别差而且还管不住自己:不专心听讲,干扰其他同学学习。老师指责次数多了,他们就不耐烦地产生惰性心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反对上美术课。我认为对于这类个别学生,与其说教、劝导,不如避重就轻——先让其优点大放光彩,然后再积极鼓励,借题发挥,点拨、渗透,引入正轨。
  三、降低学困生作业的评价标准,夸大他们的进步。
  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完成的作业效果也不可能相同。学困生的作业与优等生的作业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中,用一个标准评价所有学生的作业会给学困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自卑感油然而生,觉得自己很难达到优等生的水平,还有可能自暴自弃。所以我在上课时制定了一个因人而异,不向全体学生公开的照顾学困生的评价方法:把评价学困生作业“优秀”的参照对象降低为中下等生的水平。这样做会让学困生觉得:作业得到“优”并非很难,只要稍加努力就可能实现。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困生更需要运用这个手段来激励。当评价标准降低后,会有一部分学困生表现的比较积极。这时,如果某个学困生有了点滴进步或在行动上努力了,但作业效果不理想,老师不妨也大张旗鼓的表扬赞誉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美术的自信心,认为“自己很行”。从而,促进他们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努力提高。最终带动所有学困生跟上大部队,并肩前进,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
  四、充分尊重学困生的创意,不轻易删改他们的作品。
  学生的作品多数是自己想象、创作出来,具有天真浪漫的儿童趣味性。有很多美术名家也曾赞许儿童是绘画的大师。这也充分证明了儿童的作品是一种感性的真实表达,是他们心灵美好的流露。
  在美术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学会技法,掌握知识是必须的。但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千万不能主观臆断、千篇一律的删改学生的作业,来达到统一的目的。毕竟成人的眼光和儿童的心灵很难同步。尤其是在学困生的作品里显得更为突出!作为学困生本身技法运用不熟练,表现出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如果教师在指导时不注意去发现他们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才创作出来的作品中仅存的那一点点美的因素,轻易改动或删节;那完成的作品就不属于学困生的了,他们只是老师手里的一支笔而已。以此,我们要尽量尊重学困生自身的创意,适当引导、点拨,他们的进步也就指日可待,可想而知了。
  五、和学困生交朋友,让他们信任教师,爱上美术课。
  只有师生相互了解,学生才能信任教师,老师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一般的学困生几乎每科成绩都不太好,因此朋友并不是很多,而且多数只是能和他们一起玩的几个同学而已。老师要和他们交朋友,他们会很高兴地接受。要和小学生交朋友比较好的方法是和他们打成一片:不分彼此,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时间长了他们会主动找老师一起玩、与老师开玩笑、围着老师转来转去,对老师会有亲近感、依赖感,并且无比信任、敬佩老师。
  以老师为偶像发展自己是学生常见的行为方式。在和学困生交上朋友后,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地让他们爱上美术学习。就我而言,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余时间,除了多加点拨、渗透外,我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鼓舞、引领他们主动了解美术,学习美术。记得在我校的四年一班有几个学困生,我就是运用了“交朋友”的方式逐步把他们引领、转化到正轨上的。起初我主动去找他们几个玩,后来他们来找我玩,并且用自己在美术课上的表现和我套近乎。我空闲时总喜欢画一些东西,他们来找我时总能看见我在那画画儿。我就一边画画儿一边和他们闲聊,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渗透。或者和他们玩一会儿,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引导、渗透。时间一长,在耳濡目染的交往中,他们就自然而然地爱上美术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了。现在这几个学生见到我就问有关美术课的事,要是有一节耽误了,他们都要追着问:“什么时候补?”
  综上所述,在学困生的帮教工作中,教师必须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竭尽所能,想尽办法,适时、适度、适量的对他们实施正面激励、渗透、潜移默化地引领他们努力跟上来,一个也不能少。
  只要我们能够真心付出,悟出方法,成功总会赶在失败的前头,在不经意间光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