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学校文化构建的三重境界

【作者】 邱心远

【机构】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只要有一个能攀援的支点,便会紧紧地攀住它,抓住它,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高,多陡,多坎坷,它都会坚定地、义无返顾地、一步一步地向上、向上、向上……学校以物化直观的常青藤身上凝结的精神为元素,打造学校文化的三重境界。学校引导教师不断攀升、向上、探索,在科研文化、课程文化、学校文化等方面形成特色,最终拥有致远的情怀。
       关键词:文化构建  向上 攀升  致远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无处不在的空气,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默认的追求,终身相识而不离不弃的品位。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学校建筑设计、自然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意识。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学校文化构建以自然为依托、以校史为根基、以精神浸润为动力,可以达到三重境界。
        一、 优秀的学校文化必然体现向上的心态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格局、校园的自然环境、特定的教学场所以及环境卫生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教学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学校以物化直观的常青藤身上凝结的精神为元素,打造学校文化的三重境界。笔者学校墙面上布满常青藤,这种植物生存条件差,墙壁上少量的土就是它生存的基础,可是在四季变换中,这种植物向上攀援,不计较条件,奉献满眼绿色,给人以希望。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严寒雪霜,它绿色依旧,舞蹈依旧。学校号召全校师生学习常青藤精神,“埋怨不如改变”,倡导“顽强拼搏,自我超越”。
  在我们的校园里,常青藤的丰姿隐约可见。她的吸盘如同伸开的手臂,攀沿着,伸展着,细细密密,挨挨挤挤,布满全墙,满眼墨绿;那每一片带着生命活力的叶子,都像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有时还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是友人在喃喃低语;她犹如一道道绿色的瀑布,洗净铅华,直垂而下,把朴素的校园打扮得格外精神。微风掠过,便泛起层层绿浪,显得飘逸而洒脱。
  常青藤不开花、所以她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没有迷人的清香。但它的单调,并不妨碍她独有的美丽,因为她有着花儿没有的坚毅。只要有一个能攀援的支点,常青藤便会紧紧地攀住它,抓住它,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高,多陡,多坎坷,它都会坚定地、义无反顾地、一步一步地向上、向上、向上。只要有一粒种子,只要有阳光和水,常青藤就能把绿色洒向人间!它是那么蓬蓬勃勃,郁郁葱葱;每一片青青的绿叶,都充满生命的活力,永远生机勃发,永远生生不息。
  我们从常青藤的身上汲取精神元素——要永不屈服、永不放弃、永远向上。常青藤精神便化为老师们早来晚走、以校为家和不埋怨、不放弃的的兢兢业业;常青藤精神便化为同学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向着理想勇敢拼搏的精神和作风。
  二、优秀的学校文化必然体现攀升的姿态
        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学校楼馆,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浓郁的书香氛围,能使师生怡情养心,在求知、求美、求真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作用,有助于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的文化精神,促进学校高远发展,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育人“文化磁场”,引导师生不断发育自己的精神。校园精神文化主要由整体精神面貌、团队精神和进取精神构成,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就能结出硕果。精神面貌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成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了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师的理念、思想,学识、胸怀、气魄、个性、言行、勤政、廉洁、诚信、责任、意识都将在学校文化精神的浸润中得以展示,属于自己品质和修养的元素鲜亮、清晰、厚实,并能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优秀的学校文化必然体现致远的情怀
  学校这个文化体内的成员对教育、学校、班级、同事、同学、教师、学生特有的留恋、认可、参与、热爱的感情。这种感情通常包含着很深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学校校园内独有的价值取向系统、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是许多优秀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理想,师生人生价值风向标,体现一种特有的致远情怀,超越世俗,融入个性。
     学校强调课程文化建设“以人为本”,构建使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文化建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一是“点”的推进:开展“青年教师岗位练兵”活动。教师同台献艺,各显其能。二是“面”的铺开: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互听互评、共同反思、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是开展了“教研讲坛”活动。举行专题讲座,定时间,定主讲人,定主题。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知识共建、经验共存、智慧共生、整体驱动的良好局面。让每个人发出真实的有深度的个性化声音,而最有价值的声音记录成文字,衍化为省级、国家刊物上的铅字,在更高层面上展示深度思想。学校就此成了一块科研宝地、科研高地,论文发表、论文获奖在全区领先。四是开展教师专业提升活动,做实校本课程,培植优质的课程文化。每位教师针对自身实际情况选一个主攻方向进行自我提升。
  学校文化体现为规范的管理。规范管理,首先是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标准的确立。以抓好学校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开展常规管理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发展。规范管理,其次是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严格教学各环节、各个时段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实行全程管理,做到目标到位,要求到位,实施到位,检查到位。规范管理,再次是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管理。对新教师、薄弱学科,实行跟踪培养,重点管理。“路漫漫其修远兮”,沿着学校正确的办学目标不断攀升,到达更远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李延安. 培育“决不放弃”精神促进学校内涵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3
         [2]刘彦文.袁桂林. 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浅析[J].教育评论.2000.4 
        [3]吴庆麟.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