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教学困惑与反思
【作者】 孜韦旦木·买买吐地
【机构】 新疆巴州和硕县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普通初中的评价制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普通初中普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从自己教学经验出发简要谈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适应于教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困惑与反思
信息技术做为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课程来讲,它对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由于教师自身素养、学生个体差异以及教材内容局限等方面达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在工作中的教学困惑和教学反思总结如下,不当之之外,请以指正。
一、信息技术教学困惑
1、初中学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自律性比较差。在机房上实践课时,如果一节课的时间内,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信息技术实践课多是以教师讲学生练的方式进行。在这种模式下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持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
2、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体现在学生发展的需要(即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如果只确定群体意义上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必将是全班一律的。而现在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的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并在发展中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这一点也是在教学中需要考虑的。
3、由于信息技术教材采用的是“零起点”模式,小学和初中教材内容都有若干的重复和交叉。教师应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如何让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具备生活实践性?使学生既能感觉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在身边,又能感受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思索的。
4、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教学难度大。首先,计算机是信息处理最基本的工具,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必备工具。若学生家庭不具备计算机,光靠学校一学期上二十几节课,学习效果好不到哪里去。我每年都对新生进行摸底,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只占20%,其中包括县城的学生。其次,没有一个健康、良好的信息环境,也会影响到学习效果。例如:家庭、社会错误的信息导向,以及非法网站的错误引导,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再次,信息技术水平和素养不是简单的打字、排版,也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例如:汉语拼音都不会,何来学习拼音打字;没有良好的美术基础,何来绘图和美化网页及动画制作;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如何学习数据处理、函数求值等,这样的问题时时存在。并且培养学生的这一素养单单靠信息技术教师是做不到的,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学习习惯,和各科任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行。
二、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1、重情境,兴趣引导
学生进入初中后,教师对初中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利用好这一因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电脑、爱玩游戏、爱上网聊天。而对一些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却不愿意认真地探究。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教才能吸引学生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重协作,任务层层递进
任务驱动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也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设计任务时是必须要考虑的。任务定得太高有基础差的学生完不成,索性就不做了;任务太低了,基础好的学生完成了就没有事做。出现这两种情况后,学生都可能会在课堂上制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我认为在教学中既要将任务分层,又要将学生分层。任务难易结合,层层递进;学生角色互补,小组协作。让学生在团结合作的氛围中完成课程目标,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
3、重评价,多元价值促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如何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将课堂教学任务分层,学生分层、课堂评价形式多样化以外,还应该注课上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评价表格中将课堂参与评价改成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两部分;将作业评价分为:独立完成、协作完成、实践创新三分部分。同时利用作品展示环节进行自评与同学间互评都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教师本身如果用欣赏的目光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用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对学生进行默默的激励,同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无声评价。多种评价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将会促进学生心理、智力和情感的健康发展!
4、重连续,电子档案来管理
在2010年微软(中国)“携手助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电子档案袋是记录教师主要学习成果的方法。个人认为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让电子档案袋保存学生的作品与成果,记录学习中的感受与体会。在连续的积累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学习成长过程。但实施这一措施还需要很多技术支持和经验积累,不能让其成为资料袋或文件夹。
以上只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思考与体会,由于自身经验和理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信息技术课的探索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
[2]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困惑与反思
信息技术做为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课程来讲,它对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由于教师自身素养、学生个体差异以及教材内容局限等方面达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在工作中的教学困惑和教学反思总结如下,不当之之外,请以指正。
一、信息技术教学困惑
1、初中学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自律性比较差。在机房上实践课时,如果一节课的时间内,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信息技术实践课多是以教师讲学生练的方式进行。在这种模式下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持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
2、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体现在学生发展的需要(即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如果只确定群体意义上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必将是全班一律的。而现在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的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并在发展中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这一点也是在教学中需要考虑的。
3、由于信息技术教材采用的是“零起点”模式,小学和初中教材内容都有若干的重复和交叉。教师应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如何让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具备生活实践性?使学生既能感觉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在身边,又能感受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思索的。
4、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教学难度大。首先,计算机是信息处理最基本的工具,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必备工具。若学生家庭不具备计算机,光靠学校一学期上二十几节课,学习效果好不到哪里去。我每年都对新生进行摸底,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只占20%,其中包括县城的学生。其次,没有一个健康、良好的信息环境,也会影响到学习效果。例如:家庭、社会错误的信息导向,以及非法网站的错误引导,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再次,信息技术水平和素养不是简单的打字、排版,也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例如:汉语拼音都不会,何来学习拼音打字;没有良好的美术基础,何来绘图和美化网页及动画制作;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如何学习数据处理、函数求值等,这样的问题时时存在。并且培养学生的这一素养单单靠信息技术教师是做不到的,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学习习惯,和各科任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行。
二、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1、重情境,兴趣引导
学生进入初中后,教师对初中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利用好这一因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电脑、爱玩游戏、爱上网聊天。而对一些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却不愿意认真地探究。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教才能吸引学生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重协作,任务层层递进
任务驱动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也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设计任务时是必须要考虑的。任务定得太高有基础差的学生完不成,索性就不做了;任务太低了,基础好的学生完成了就没有事做。出现这两种情况后,学生都可能会在课堂上制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我认为在教学中既要将任务分层,又要将学生分层。任务难易结合,层层递进;学生角色互补,小组协作。让学生在团结合作的氛围中完成课程目标,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
3、重评价,多元价值促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如何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将课堂教学任务分层,学生分层、课堂评价形式多样化以外,还应该注课上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评价表格中将课堂参与评价改成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两部分;将作业评价分为:独立完成、协作完成、实践创新三分部分。同时利用作品展示环节进行自评与同学间互评都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教师本身如果用欣赏的目光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用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对学生进行默默的激励,同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无声评价。多种评价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将会促进学生心理、智力和情感的健康发展!
4、重连续,电子档案来管理
在2010年微软(中国)“携手助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电子档案袋是记录教师主要学习成果的方法。个人认为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让电子档案袋保存学生的作品与成果,记录学习中的感受与体会。在连续的积累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学习成长过程。但实施这一措施还需要很多技术支持和经验积累,不能让其成为资料袋或文件夹。
以上只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思考与体会,由于自身经验和理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信息技术课的探索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
[2]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