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备课”——精品课堂的基础
【作者】 吕洪梅 孙士强
【机构】 山东省龙口市新港路学校 山东省龙口市龙港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作为教师最难的,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就是备课,没有科学的、艺术的备课,就不会有精品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有高效的教学质量。下面结合我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对备课的一知半解:
一、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拿到新书,我会先熟读全册教材,并借助教学参考来具体了解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内容,结构,特点等,做到任务明确。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我们首先要当一名“忠实的读者”,一而再,再而三的读,做到读懂、读透、有体会。然后是“高明的作者”,把自己当作作者去构思:我会怎样写;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写。深入研究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品味作者的精彩表达。最后作“智慧的教者”,搞清楚重点教什么,兼顾教什么;想好怎么教,学生愿意学而且学得扎实;怎么练,学生能乐在其中并获得发展。现在的语文教学倡导整体教学策略,即在整体感受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局部的深入剖析,再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整体感知和理解。整体性备课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一篇课文,一堂课中重点只需一两个,重点的确立和把握应服从于教学的整体目的。
二、查阅资料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国防教育》中的有关章节,教《白杨》,我在网上搜集了不少有关当年建设兵团的资料,等等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拓展了课外资料。现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为我们备好课、上好课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与支持。而且网络快捷、全面等远远优于其他查找资料的方式。我们一定要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发扬“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的寻找相关资料,点击网络,对照比较,寻找他人亮点为我所用。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只有在广泛了解输电网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
三、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
“备学生”就要为学生想。要仔细琢磨学生,可以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怎样才有深层次的领悟?安排自由阅读两分钟够吗?多长时间才是全体学生都适应的?怎样安排读书才会让每位学生各有所得,时间又绝不浪费?哪些问题学生会有和伙伴合作学习的需要?以什么方式汇报交流,会让学生有倾听欲望和分享成果的快乐?这些想清楚了,预设就容易促成课堂动态生成。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比如,在教五年级时,有这样一篇课文《匆匆》,对《匆匆》一文的教学,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歌曲《童年》是这样写的:“什么时候才能拥有高年级同学那样一张成熟的脸,盼望着长大,盼望着……”对孩子们来说,时间可能不是过得太快,而是很慢。所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时光飞逝、生命易逝是比较难的。我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针对“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进行考虑时,很多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他们感受时光匆匆,一去不返。例如,让学生思考:你今年和去年有什么不一样的吗?让学生估一估自己的寿命,从而明白生命的短暂;请学生以知道的一个人为例来说明怎样的人生算是不虚度等。这样,学生的心灵就真正有所触动了。
备课时,我考虑较多的是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探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适当穿插结合着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旨在通过小组讨论,达到互相启发、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问题。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是要以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的,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我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预设先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交流会有更多的思想。
四、在发现中思考
我们讲完一堂课,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如果发现有失误,就要追问自己,失误在哪,采用什么方法效果也许会更好?我们也可以发现成功之处,哪个环节设计得好,成功的原因在哪儿?上完一节课不是目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回头,才能看到不足,总结经验;不断地梳理教学环节,在实践中改进自己。
比如,在教学《中彩那天》一文时,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老师,我不明白“拮据”是什么意思?
我说:这个问题问的好。大家想想,联系课文能解决吗?
这时有学生就说了:“拮据”就是家里穷,他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养活。
有的说:“拮据”是生活困难,他家只有父亲一人挣钱,勉强度日。
我说:说得对!“拮据”就是生活困难;缺少钱。
教后反思认为这一环节自己启发引导的不够恰当,觉得当学生提出不明白“拮据”是什么意思时,我不应直接给方法,要启发学生寻找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可以这么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当学生理解到“拮据”就是生活困难时,可以再说学生想想,这个词的意思是用什么方法弄懂的?转为第一次的教法,虽然使学生懂了“拮据”的意思,但这仅是学会;而修改后的教法,可以使学生自己悟出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方法,这是启发学生会学。
没有发现就没有创造,我们要在教学生活的精微之处找到自己的见解,并且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日积月累,我们就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或许,我们不可能像名家那样把课上得炉火纯青,但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就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一、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拿到新书,我会先熟读全册教材,并借助教学参考来具体了解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内容,结构,特点等,做到任务明确。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我们首先要当一名“忠实的读者”,一而再,再而三的读,做到读懂、读透、有体会。然后是“高明的作者”,把自己当作作者去构思:我会怎样写;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写。深入研究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品味作者的精彩表达。最后作“智慧的教者”,搞清楚重点教什么,兼顾教什么;想好怎么教,学生愿意学而且学得扎实;怎么练,学生能乐在其中并获得发展。现在的语文教学倡导整体教学策略,即在整体感受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局部的深入剖析,再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整体感知和理解。整体性备课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一篇课文,一堂课中重点只需一两个,重点的确立和把握应服从于教学的整体目的。
二、查阅资料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国防教育》中的有关章节,教《白杨》,我在网上搜集了不少有关当年建设兵团的资料,等等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拓展了课外资料。现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为我们备好课、上好课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与支持。而且网络快捷、全面等远远优于其他查找资料的方式。我们一定要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发扬“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的寻找相关资料,点击网络,对照比较,寻找他人亮点为我所用。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只有在广泛了解输电网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
三、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
“备学生”就要为学生想。要仔细琢磨学生,可以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怎样才有深层次的领悟?安排自由阅读两分钟够吗?多长时间才是全体学生都适应的?怎样安排读书才会让每位学生各有所得,时间又绝不浪费?哪些问题学生会有和伙伴合作学习的需要?以什么方式汇报交流,会让学生有倾听欲望和分享成果的快乐?这些想清楚了,预设就容易促成课堂动态生成。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比如,在教五年级时,有这样一篇课文《匆匆》,对《匆匆》一文的教学,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歌曲《童年》是这样写的:“什么时候才能拥有高年级同学那样一张成熟的脸,盼望着长大,盼望着……”对孩子们来说,时间可能不是过得太快,而是很慢。所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时光飞逝、生命易逝是比较难的。我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针对“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进行考虑时,很多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他们感受时光匆匆,一去不返。例如,让学生思考:你今年和去年有什么不一样的吗?让学生估一估自己的寿命,从而明白生命的短暂;请学生以知道的一个人为例来说明怎样的人生算是不虚度等。这样,学生的心灵就真正有所触动了。
备课时,我考虑较多的是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探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适当穿插结合着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旨在通过小组讨论,达到互相启发、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问题。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是要以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的,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我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预设先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交流会有更多的思想。
四、在发现中思考
我们讲完一堂课,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如果发现有失误,就要追问自己,失误在哪,采用什么方法效果也许会更好?我们也可以发现成功之处,哪个环节设计得好,成功的原因在哪儿?上完一节课不是目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回头,才能看到不足,总结经验;不断地梳理教学环节,在实践中改进自己。
比如,在教学《中彩那天》一文时,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老师,我不明白“拮据”是什么意思?
我说:这个问题问的好。大家想想,联系课文能解决吗?
这时有学生就说了:“拮据”就是家里穷,他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养活。
有的说:“拮据”是生活困难,他家只有父亲一人挣钱,勉强度日。
我说:说得对!“拮据”就是生活困难;缺少钱。
教后反思认为这一环节自己启发引导的不够恰当,觉得当学生提出不明白“拮据”是什么意思时,我不应直接给方法,要启发学生寻找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可以这么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当学生理解到“拮据”就是生活困难时,可以再说学生想想,这个词的意思是用什么方法弄懂的?转为第一次的教法,虽然使学生懂了“拮据”的意思,但这仅是学会;而修改后的教法,可以使学生自己悟出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方法,这是启发学生会学。
没有发现就没有创造,我们要在教学生活的精微之处找到自己的见解,并且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日积月累,我们就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或许,我们不可能像名家那样把课上得炉火纯青,但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就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