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
【作者】 孙晓惠 梁学进
【机构】 山东省龙口市石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教师师德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更是我国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小学教师师德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小学教师师德培养的策略,以期促进小学教师师德的提升,更好地将新课程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学 教师师德 培养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人们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因此,教师的心灵必须纯洁,人格必须高尚。现就小学教师师德问题作一探讨,与广大教师和关注的同行切磋。
一、创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可执行度
我国现行师德规范对教师的要求过于简单和理想化,导致教师的不重视和流于形式。尽管前后修订了多次,但仍未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简约有余,详尽不够,即规范中的很多师德条文没有详细具体的要求,只有大致笼统的表述,例如何谓“教书育人”,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二是遗漏有余,完善不够,即一些必须有的规定与要求并没有写入规范当中,像《俄罗斯师德规范》不仅对教师的职业有要求,而且在教师对待学生、家长、同事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而我国的规范往往就是团结协作等几条就结束了,给人大而空的感觉。三是理想化有余,现实化不够,用太过理想化、大而空的理念要求教师,形同虚设。师德规范必须明确、具体、精细、周密、可操作性强。另外,须在规范中明确规定师德的底线,任何一名教师只要触犯了师德底线,就应受到相应的惩处。
二、加大师范学校对师范学生师德的培养力度。大部分的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因此要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我们在师范院校内就要做好培养教师师德的工作。培养教师师德,在师范院校内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开设专门的师德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小学教师师德,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等等,从小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这就需要师范院校为师范生开展专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有了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能够遵从自己所学,因此师范院校还要组织学生走进小学课堂,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我们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而在师范院校的教学中要深刻结合新课改的特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师范类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
三、要有广博的知识,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指道德、品行、思想品质。作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高深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我认为:做一个现代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做一位教师,如果仅有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在工作中,虚心向有老教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知识无止境。
在工作中,笔者注意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如:参加教研室的课改专题培训,参加学历提高,学习网络知识等。使自己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跟上课改的步伐。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除了父母,教师是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夸美纽斯说过:“教师应当把自己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榜样,除非他能这样做,否则他的一起工作都将是白费。”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才能不愧为人民教师的称号。
四、搭建师德建设的平台,提高活动的效率
师德素养是在长期的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开展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的爱学生、爱岗位、爱学校的”三爱”活动等,对学生教育要有”热心、诚心、耐心、细心”的”四心”活动,还可以开展以师德建设为主题的报告会、演讲赛、师德格言征文、书画比赛、文艺晚会等;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媒体,如校报校刊、校园广播,专栏、专题,宣传师德形象,弘扬师德正气;举办师德建设研讨会等,还可掀起树典型、学榜样、找差距、做贡献的热潮,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只有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平台,教师才能不断加强个人修养,陶冶个人情操,提高师德水平。
五、教师要有为师为父的同理心
有句古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是一种普遍、积极的社会心理,这一处理学教关系的规范,确立了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学生对教师都有师恩难忘的朴素情感。作为教师,应该珍惜学生这份纯真的情愫,用同理心来善待学生,视学生如子如女,相应地承担起如父如母的责任,要有严父慈母的胸怀,要有教养“子女”的义务,做到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只有亲近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他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进而成长成才。“爱是理解的别名”,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只有给学生以真挚的爱,学生才会依恋仰慕教师,才能敝开内心世界,教师也才能“对症下药”,引导学生产生内动力,自觉、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前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师德教育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应该不断地坚持,实践和落实,并在实践工作中努力提高师德修养,我们的教师队伍就一定会得到很快的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就会更加欣欣向荣。
关键词:小学 教师师德 培养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人们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因此,教师的心灵必须纯洁,人格必须高尚。现就小学教师师德问题作一探讨,与广大教师和关注的同行切磋。
一、创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可执行度
我国现行师德规范对教师的要求过于简单和理想化,导致教师的不重视和流于形式。尽管前后修订了多次,但仍未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简约有余,详尽不够,即规范中的很多师德条文没有详细具体的要求,只有大致笼统的表述,例如何谓“教书育人”,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二是遗漏有余,完善不够,即一些必须有的规定与要求并没有写入规范当中,像《俄罗斯师德规范》不仅对教师的职业有要求,而且在教师对待学生、家长、同事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而我国的规范往往就是团结协作等几条就结束了,给人大而空的感觉。三是理想化有余,现实化不够,用太过理想化、大而空的理念要求教师,形同虚设。师德规范必须明确、具体、精细、周密、可操作性强。另外,须在规范中明确规定师德的底线,任何一名教师只要触犯了师德底线,就应受到相应的惩处。
二、加大师范学校对师范学生师德的培养力度。大部分的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因此要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我们在师范院校内就要做好培养教师师德的工作。培养教师师德,在师范院校内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开设专门的师德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小学教师师德,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等等,从小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这就需要师范院校为师范生开展专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有了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能够遵从自己所学,因此师范院校还要组织学生走进小学课堂,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我们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而在师范院校的教学中要深刻结合新课改的特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师范类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
三、要有广博的知识,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指道德、品行、思想品质。作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高深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我认为:做一个现代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做一位教师,如果仅有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在工作中,虚心向有老教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知识无止境。
在工作中,笔者注意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如:参加教研室的课改专题培训,参加学历提高,学习网络知识等。使自己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跟上课改的步伐。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除了父母,教师是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夸美纽斯说过:“教师应当把自己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榜样,除非他能这样做,否则他的一起工作都将是白费。”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才能不愧为人民教师的称号。
四、搭建师德建设的平台,提高活动的效率
师德素养是在长期的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开展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的爱学生、爱岗位、爱学校的”三爱”活动等,对学生教育要有”热心、诚心、耐心、细心”的”四心”活动,还可以开展以师德建设为主题的报告会、演讲赛、师德格言征文、书画比赛、文艺晚会等;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媒体,如校报校刊、校园广播,专栏、专题,宣传师德形象,弘扬师德正气;举办师德建设研讨会等,还可掀起树典型、学榜样、找差距、做贡献的热潮,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只有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平台,教师才能不断加强个人修养,陶冶个人情操,提高师德水平。
五、教师要有为师为父的同理心
有句古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是一种普遍、积极的社会心理,这一处理学教关系的规范,确立了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学生对教师都有师恩难忘的朴素情感。作为教师,应该珍惜学生这份纯真的情愫,用同理心来善待学生,视学生如子如女,相应地承担起如父如母的责任,要有严父慈母的胸怀,要有教养“子女”的义务,做到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只有亲近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他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进而成长成才。“爱是理解的别名”,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只有给学生以真挚的爱,学生才会依恋仰慕教师,才能敝开内心世界,教师也才能“对症下药”,引导学生产生内动力,自觉、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前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师德教育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应该不断地坚持,实践和落实,并在实践工作中努力提高师德修养,我们的教师队伍就一定会得到很快的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就会更加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