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甘肃临夏地区农村中小学 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赵永山

【机构】 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就目前甘肃临夏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该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临夏   音乐教育    现状   对策
  二十一世纪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是世界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时期,更是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为了重新展示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雄厚经济实力、深厚文化底蕴、优秀思想品质的伟大民族形象,国家从各个领域加快了改革发展的步伐,并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尤其加大了对临夏这样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的投入。要想提升民族贫困地区各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就要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抓起,而在基础教育的教学中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促进少年儿童大脑、情感、思想的良好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经笔者调查发现临夏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笔者对该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 临夏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家长、学生对音乐教育认识不到位,意识观念淡薄,重视程度低。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评价机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临夏地区各级教育管理者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具体表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者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重视不够,认为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可有可无,音乐课是所谓的“副课”可上可不上,音乐活动可开展可不开展。这些消极的引导影响到教师、家长、学生对中小学进行最直接音乐教育的主阵地——音乐课不受重视反而遭受歧视另眼相待,白白浪费了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有利时间和空间。
  2、管理者、施教者教育理念差,实施音乐教育方面方法单一、操作简单。
  受教育理念差,思想认识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影响,临夏地区许多农村中小学不按国家的教育方针、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去开设开足音乐课,只是片面的追求文化课的开设 。好多中小学长期不开音乐课,不开展音乐兴趣小组、歌咏比赛等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将音乐课让给“主课”,挤压音乐课的空间。具体表现在:有的学校在教导处、教师的课表上排有音乐课、音乐活动安排,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没有实际执行,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摆个门面应付上面领导的检查。还有的学校不按国家规定的教学课时去排音乐课,而是随意的给每个班两周排一节课或一周排一节课,并且让一些根本不懂音乐专业的教师或教学能力相对差、年龄偏大的文化课教师到课堂去“哄”上一节课。 
  3、优质师资紧缺,整体教师素质函待提高。   
     尽管这几年有大量的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经过国家招录考试参加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行列,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全州农村中小学需要的专业音乐教师数量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担任本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这项工作,“半路出家”的非专业音乐教师比较多。这些教师由于受底子差、基本功不扎实等因素影响把音乐课简单机械的上成了唱歌课,这种单一的上课形式培养不起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反而增加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厌烦情绪,时间长了学生把这种课认为是无聊的课。还有个别学校的音乐教师思在实施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随意性大,不按国家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的要求去做,而是采用一些和学生闲聊的方式去开展音乐课和音乐兴趣活动。 
  4、评价机制不够合理 ,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国家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种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模仿力、理解力等;通过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音乐形象鲜明的音乐片段等手段,不断的陶冶学生性情、丰富情感、活跃思想,鼓舞其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到积极地作用。经过调查发现临夏地区好多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和其他学科教师在评价音乐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时不按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原则去评价其教育行为,而是用一些带有主观性并且比较低俗的观点去评价音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业绩。这样的评价过分贬低了音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人生价值观,使得许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自尊心、积极性受到极大伤害,他们觉得当音乐教师在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眼中总是低人一等,因而想办法找人托关系从音乐教师行业转出去或调到其他行政单位。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导致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流动性大,教师队伍极不稳定。这些现象给本不发达的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宝贵人才的流失、流动加剧了本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不均衡性,为本地区普及音乐教育、提升民族素质制造了人为的障碍。
   5、经费投入相对较少,教学设备简单,不能满足现代教育需要。
  尽管国家这几年对农村中小学经费划拨的比较多,但实际上临夏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投入的经费比较少。到现在许多农村中小学连一架六七十年代的旧风琴都没有,上课教师和学生在其它方面就不敢奢望。据调查这几年临夏地区农村中小学使用的音乐教材是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材上所涉及的许多课又是无法开展的,因为教材涉及的许多内容需要相关的音响资料、挂图、乐器才能完成的。而实际现状是大多说农村中小学根本没有这些条件,要让学生了解听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简直是“天方夜谭”。
  二、改变临夏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1.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提高认识,重视音乐教育。
  古人云:“移风移俗,莫善于乐。”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改变临夏地区的落后面貌提升各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就要要求我们本地区全社会高度重视音乐文化在精神领域给人们带来的食粮,全方位的重视起临夏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这项薄弱工作。临夏是资源贫乏、民族众多、思想封闭、地理环境相对差的地区,要想提升该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素质,就要要求我们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认识,重视音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儿童智力情感发展定形时期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学校应大力向家长、学生宣传音乐教育的积极功能,让学生和家长改变落后的认识,努力重视音乐教育,大胆的从应试教育的怪圈走出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种音乐教育活动。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的执行者、实践者,在实施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不断加强自身的音乐修养,在具体的操作中多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美好的心理品质,为临夏地区培养一些高素质的中小学生而不懈努力。。 
  2.制定合理评价机制,努力改变办学思想及条件。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我党主要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都非常爱音乐、懂音乐,他们长期关注青少年的艺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重要性。为了在新的社会发展期多培养一些思想健康、品行优良的农村青少年建设美丽的新临夏,建议临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调整工作思路,邀请省内外有关音乐教育专家和优秀音乐教师起草修订一些适合、有利于本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合理评价机制,通过行政手段让这些评价机制深入人心,从“源”与“流”的关系上彻底解决因评价机制不合理而影响临夏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问题。农村各中小学也应修订相应的评价机制,努力提高音乐教师的生活待遇,在评职晋级方面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从事愉悦的音乐教育工作,为本地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农村中小学生而踏实工作。另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抽出一些专用经费给临夏地区农村中小学多购置一些音乐器材,为学校、教师、学生开展有趣的音乐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倡导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大力运用这些器材。
  3.加强师资培训,人才引进,狠抓艺术实践活动。
  针对临夏地区音乐教师紧缺不稳定这一现状,各级主管领导首先要搞好现有音乐教师的稳定工作,然后根据现实条件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一些能胜任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师,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继续搞好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工作。另外,各级相关部门和学校每年要心胸开阔的从外地人才市场去招聘一些大学刚毕业的优秀音乐生来临夏地区参加工作,合理补充临夏紧缺的音乐教师队伍,用优厚的待遇留住他们,让他们为临夏地区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作出贡献。同时,各级主管领导要狠抓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把实施音乐教育的情况作为年终考核一个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的指标进行考核。学校也应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不定期的检查音乐教师实施音乐教育活动的情况,切切实实实实的把搞好临夏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这项工作落实到位,促进本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蓬勃发展。
  总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让音乐教育在临夏农村各中小学健康发展,像一朵牡丹一样开在孩子们心间,带给他们欢乐、带给他们信心,带给他们一生积极、美丽、健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