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 吴 江

【机构】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师资队伍专业实践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培养意识不强、培养措施不到位、考评体系不完善、缺乏正确政策导向等问题。在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建设的今天,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下,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建立有效保障机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保障体系
  依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但从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状况看,内涵建设的缺失尤其是师资力量建设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迅速发展、良性成长的瓶颈。在人力资源日益市场化的当下,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格局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大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内涵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
  1.1内涵建设与高职教育目标的双向互动
  当前,知识经济形态的日益成熟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理解与实施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内涵建设在高等教育的整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明显。
  高校的内涵建设是指通过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改革,突出“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作为教育成效评估的核心内容进行评价的教学体制建设。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教育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在内涵建设上,更加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市场需要与人才培养之间形成了内在的供求关系。而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人才来满足市场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习,学生完成了其在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等两个层面的提升。以实用型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培训内容,直接与工厂等技能密集型区域输送人才为目的的教学活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其教育目标的双向互动,构成了其发展的内在驱动。
  1.2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活动的业务素质要求
  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实习的教育者和指导者,高职院校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支理论水平突出、专业技能过硬、实践能力超强的教师队伍,对于高职学生个人的成才和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其专业实践能力,突出体现在其在授课过程中,所展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培养。而作为教师,其首先必须对讲授的内容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示范性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演示使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第二,教学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提升自己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要致力于真实操作环境的营造和还原,通过教学活动为学生打造真实的操作环境。第三,高校教师业务素质水平还体现在在操作过程中具有问题意识,通过自己的讲解,将现实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具有预见性地予以讲解。尤其是对操作当中不规范、不严谨的细节问题,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解进行及时纠正。
  二.当前高职教育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飞速发展。但进入新时期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突出。高职院校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市场化进程中人才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化的人才要求又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但由于陈旧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巨大惯性的存在,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当中,教师队伍尤其是在一线从事教学的专职教师其自身素质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资队伍专业实践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当前师资队伍当中,具有一线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比重很低,其实践操作能力和直接的工作经验的缺乏,使得其自身的知识技能结构构成当中存在着短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影响整体职业教育的质量。
  第二,教师队伍的培养意识不强,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往往来自于社会招聘。其专业技能和专业背景,往往是以学历证书等方式呈现,而其专业技能的能力,却无法进行准入考核。而当教师进入教学体系当中,作为学校又缺乏“二次培训”机制。教师无法从现有的环境当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作为教师梯队建设的人才培养机制,在高职院校中,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在教师考评体系当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考评未能形成数据化的考评制度。在当前的教师考评体系当中,学校往往注重对教师发表论文以及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的考评。而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尤其是专业技能的掌握,却摒弃在考核内容当中。这从客观上导致教师对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忽视。
  第四,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状况看,其在政策导向上缺乏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引导。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当中,高职院校尤其是缺乏足够资金支持的民办高等院校,其往往将关注点放在经营的层面上。由于对教师队伍建设投入缺乏足够的回报预期,高校往往在资金与资源调配上限制其发展。
  2.2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发展失误的原因探析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当前已经与职业教育当前发展的速度及质量出现严重的脱节状态。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和技术化,劳动者的专业素养日益成为用工单位和企业所看重的第一素质。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惯性和缺乏有效经验,高职院校教师在实践技能的方面却是缺失的。供求之间的缺失与平衡的打破,严重制约了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
  那么,导致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发展出现失误的原因何在呢?第一,教育改革有其是职业教育改革未能与市场形成有效对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人才培养的市场化格局业已形成。但当前的教育者,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未能紧紧把握市场的脉搏,未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对接。而陈旧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惯性,使得职业教育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偏差,使得职业教育的方向发生偏离。第二,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的缺失,导致当前教师队伍的培养及培训上出现偏差。当前,教育界的人才流动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人才流动一方面形成了人才交流相互碰撞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却不利于系统的具有长效机制的人才队伍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学校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使得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发展在方向上又出现偏差。而这两者的存在,使得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出现失误。要实现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合理有序的发展,必须对此实现突破。
  三.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基本路径
  3.1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助力高素质教师队伍成长
  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建设,其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及培训上也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是相对于其外延建设而言的。就高等学校而言,其外延建设就是指教育的各种硬件设施的改善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等等,而其内涵建设则是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等。具体到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其突出表现在于通过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大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依托于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定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在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的整体过程中,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纳入到内涵建设中来。在学校制度规划层面,通过严格的远景规划和蓝图建设,将打造一支具有极高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相关人才引进、“二次培养”“专业技能培训”等举措,助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成长。
  此外,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物质基础。在学校经费的安排和使用的预算中,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其知识结构与当前的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有效对接,离不开教师对当前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的研究学习。而参加这些培训学习,需要专项的资金提供保障。同时,作为授课内容,教学模型也应该与当前社会上的技术前沿实现对接,而这些都离不开资金支持。
  3.2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发展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出现偏差的根源在于落后的教育理念的束缚和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制约。人力资源社会化、市场化是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当前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化这一要求,职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当中,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仅仅作为技能的培训,其主要依托于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两大部分。而在知识经济年代,终身学习愈来愈成为当前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而作为教师,尤其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其对学习的要求更加突出。
  职业教育观念的更新发展颠覆了传统观念当中的教师的定位和作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角色由传授者向“学习——传授”的方向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者,同时也是学习者。他通过学习将整个过程当中难点和重点划分出来,在授课过程中,将此作为重点进行讲解。而这也实现了高职教师的定位的转变,即教育者的前提也是学习者。其授课内容首先是其学习的内容。而正是通过学习,高职院校的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能够得以提高。
  3.3以制度为支撑,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的个性化培养
  要引导各高职院校进行制度改造和制度创新。在推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凭热情和想象来进行,它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予以保证和维护。制度创新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创新和批判、创造和清除、建构和解构共同进行的统一过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和制度支撑,不是一个学校通过几项举措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市场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下,高职院校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建立有效保障机制,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在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过程当中,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的个性化培养是其中的重要举措。所谓个性化培养是指在保障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内涵发展、进行内涵挖掘教师自身的潜能,并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和专业培养,通过释放其才华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在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展开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律及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期望与认可,要转而以“教(下转第41页)(上接第6页)师”为核心向教育家为核心的转变。
  四.结语
  在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整体格局中,一线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占据着统揽全局的地位。作为职业技术人才的教育者,他们不但直接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也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其构建起自身的技能学习能力。在内涵建设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建设重要内容的大背景下,突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以此为支撑提升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整个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勇旗.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养成[J]. 中国高教研究,2012,01:95-97. 
  [2]戚万学,王夫艳.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 教育研究,2012,02:95-102. 
  [3]周群凤,曾华丽. 论专业化发展视域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9:108-110. 
  [4]成军. 试析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实践的有效性[J]. 教育研究,2012,11:150-154. 
  [5]曹海英,冯海燕.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讨——基于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学习[J]. 学理论,2011,22:180-182. 
  [6].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总目次[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3:115-152. 
  [7]史枫.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基点与设计[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10-13.
  作者简介: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职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