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寓言故事临摹法”对聋生 语言能力促进作用初探
【作者】 寇润娥
【机构】 陕西省铜川新区东环南路中段铜川市聋哑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聋生的素质,使他们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聋生来说,关键是要提高语言文字能力。语言文字不仅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也是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精神素养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寓言故事;聋生;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聋生由于失聪而丧失了获得语言的自然途径,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语言缺陷。这种“因聋致哑”的双重缺陷严重阻碍了听力残疾学生的发展。美国特教专家柯克提出“不能听和不会说乃是一种不利于社会和学习适应的关键性缺陷”因此,我们聋校语文教学应成为补偿听力残疾学生语言缺陷、发展语言和思维的最直接渠道。培养和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应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
影视资源中的寓言故事以其时空的延展性、内容的丰富性、画面的生动具体性、蕴含思想的深刻教育性等特点,为我们提高聋生的语言及思维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现将“寓言故事摹写法”对聋生语言能力促进作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分享如下:
一.什么是“寓言故事摹写法”
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寓言故事进行临摹复述写作的方法,通过观看朗读寓言故事,观察文字对应的场景、图像、人物(动物)语言等,体会文字与画面的适配,人物动物的思想与情感,事情的发展与变化,寓言故事的寓意等,进而内化为临摹复述,从思维到组织语言,使用语言的一系列的临摹学习活动。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寓言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情况下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其内容在于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作某种批评,或对某一阶级、某一个人有所讽刺,或提供某种生活的教训,或进行某种善意的箴诫。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发展了聋生的思维和语言,还可以加深拓展他们的情感体验,积累学习生活经验。
二.具体的做法:
1.寓言故事的选择
聋生语言基础差,最简单的日常会话可能都说不好,所以,一定要选择有字幕,图、文、声结合的寓言故事。初期,要选择时间较短,内容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故事。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的习惯和建立有章可循的模式。随后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难度,层层递进深入。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很重要。
2.具体实施步骤:
2.1激趣引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聋生的兴趣,以最积极的状态面对学习,就是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a.谜语引入:以猜谜的方式设置悬念,让学生调动思维和知识积累,积极思考,谜底的揭示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相关内容。例如《小猪搬西瓜》,谜语:胖大娘,绿衣裳,肚子里面水汪汪,黑子儿郎肉里藏。(打一水果)学生猜出来谜底是西瓜后,直接揭示主题:“你们知道小猪是怎么搬西瓜的吗?”引入下个学习环节。b.演示引入:表情、动作、肢体语言配合,再现情境或一系列活动,生动具体的表演能一目了然揭示问题本质,展现事情发展过程及顺序,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如《小猴子下山》c.问题引入:如《乌鸦喝水》,在桌上放一个细高的只有一点水的杯子,问“想要喝到杯子里的水,你们都有些什么好办法呢?”学生大多数可能会回答用手端起杯子,倾斜后就可以喝到。问“如果不能移动杯子,有什么办法可以喝到水?”学生会想到用吸管吸到水。问“假如你们是一只乌鸦,你们会有什么好办法喝到水呢?”引导学生的思路随着问题的层层递进而深入,同时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带着对问题的好奇和一探究竟引入学习。?总之,根据选择的故事内容,精心设计丰富有趣的引入形式,使得教师精神饱满,学生活力喷发,为后续的学习创造良好开端。
2.2临摹学习模式----“看、解、读、述”
看:完整的播放选好的故事,字幕,画面,声音呈现在学生眼前,以视觉为主要接收渠道,对寓言故事进行初步感知。学生看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走动,避免学生转移视线,导致故事看的不完整不连贯,教师做一个“局中人”,参与到学生看故事的活动中。
解:既包括理解也包括讲解,学生的理解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提示讲解来帮助进行。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针对故事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对故事进行简单讲述。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看明白故事,对故事的内容是否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讲述,可以适当提醒、点拨,使学生的回答要符合故事的发展脉络,为后续的复述故事打好基础。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要说一说,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重复看故事。2.词语的理解与扩展。学生没有学过的,生僻的,重点的词语,单独列出进行理解。先理解在句中的意思,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个词来替换它比较合适,这个词就是它的近义词,还可以说一说他的反义词,对同义词、反义词进行练习巩固。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增加学生词语积累和句子积累。3.句子的理解与积累。对学生理解有难度的,写的生动的,可以进行句式训练的,重点的句子,进行集体指导与理解。特别是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写的比较生动形象传神,在理解朗读原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模拟,说句写句。4.对话的指导与理解。故事中牵扯到对话的段落,聋生容易理解错说话者和所说的话,及前后关系,特别是提示语在中间或在后面时,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加强对话内容的朗读和理解,用不同的人物语言和不同的语气来朗读,帮助区分和理解。
读:跟随字幕读故事。教师一边点击屏幕,一边引导学生读字幕。学生一边眼看字幕,一边口读,打手势,呈现眼看口说手比划的学习状态和特色,使多器官协同参与学习,弥补听的残缺。读的过程中要培养语感,让学生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动物的语气特点,情感变化。还要学会正确停顿换气,不读破句子。以读促进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朗读。
述:就是复述故事,包括口述和笔述两个环节。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口头分节复述。学生直接复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难度过大,可以化整为零,将故事分成几个小节,教师板书每小节的第一句话作为提示,和学生共同复述。然后再让学生逐个根据板书小节提示口头复述故事,口头复述时要求配合手语,口型正确,手势明确,故事的先后顺序正确,每个情节内容基本具体,整个故事内容基本完整。最后再让学生用笔把整个故事写出来,不会的字词可以借助字典来完成。总体来说,有了板书的小节提示,学生再化零为整的复述故事相对容易,在初期训练中小节提示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学生的书面语能力相对于口语能力要强一些,他们更喜欢用笔来写,对于口说,手比划,学生存在畏难心理,这就要加强日常教学中的口语训练和手语的辅导强化练习。这一环节,是口语能力,手语能力,书面语能力共同提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必须扎实练习,稳步提高。
以上各个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时间安排重复练习的调整。初期训练时,必须扎实耐心稳步进行,后一环节必须是在前一环节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使得每个环节都牢靠,环环紧扣才更结实牢靠。
2.3故事的交流点评与情感价值教育。对学生摹写的故事,教师要仔细认真的批改,纠正字词错误,标点符号乱用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写的精彩的段落和句子,用红笔以特殊的符号标注出来。再让学生对老师批改过的故事进行修改誊写朗读。课堂上,教师进行点评表扬鼓励,激发热情和上进心。让同学们互相交流朗读故事,学习他人长出,找出自己的不足,对故事进行回顾与巩固。最后,再进行故事情感的升华或寓意的拓展。要指导学生对故事的寓意有个明确的理解与认识,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延伸与融合,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激发思想冲击与共鸣。使故事的摹写学习在提高学生的口语、手语、书面语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思想教育。
三.体会及经验总结
1.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必须在找到合适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的坚持训练。
2.提高聋生语言能力,日常教学中的有意识训练不容忽视,各科教学要齐头并进,连点成面。
3.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要强调“全面”性,包括:看话能力,说话能力,读句能力,写句能力,看手语、打手语能力,但全面性也有重点,重点是书面语言,即读句写句能力。
4.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内容由简单到难,时间由短到长,速度由慢到快,情节由零到整。
5.课堂训练要与实践活动结合,故事教学与电影欣赏穿插,学习与休闲调剂,激励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开展阶段性的总结与检查活动,教师总结经验教训,组织活动检查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发挥师师、师生、生生间帮--扶--带作用。
总之,语言文字能力是聋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素质之一,他们最终要融入主流社会,就业工作,与人交往沟通,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全面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是我们聋校教师的神圣职责,从聋生入学的那一天起,我们每位聋校教师都有义务有责任,为聋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想方设法,出谋划策,鞠躬尽瘁,让聋生美好的明天在我们的呵护与培育中展翅放飞。
参考文献:
《聋校语文教学法》
作者简介:寇润娥,陕西省铜川新区东环南路中段铜川市聋哑学校,本科,一级教师。
关键词:寓言故事;聋生;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聋生由于失聪而丧失了获得语言的自然途径,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语言缺陷。这种“因聋致哑”的双重缺陷严重阻碍了听力残疾学生的发展。美国特教专家柯克提出“不能听和不会说乃是一种不利于社会和学习适应的关键性缺陷”因此,我们聋校语文教学应成为补偿听力残疾学生语言缺陷、发展语言和思维的最直接渠道。培养和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应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
影视资源中的寓言故事以其时空的延展性、内容的丰富性、画面的生动具体性、蕴含思想的深刻教育性等特点,为我们提高聋生的语言及思维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现将“寓言故事摹写法”对聋生语言能力促进作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分享如下:
一.什么是“寓言故事摹写法”
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寓言故事进行临摹复述写作的方法,通过观看朗读寓言故事,观察文字对应的场景、图像、人物(动物)语言等,体会文字与画面的适配,人物动物的思想与情感,事情的发展与变化,寓言故事的寓意等,进而内化为临摹复述,从思维到组织语言,使用语言的一系列的临摹学习活动。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寓言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情况下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其内容在于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作某种批评,或对某一阶级、某一个人有所讽刺,或提供某种生活的教训,或进行某种善意的箴诫。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发展了聋生的思维和语言,还可以加深拓展他们的情感体验,积累学习生活经验。
二.具体的做法:
1.寓言故事的选择
聋生语言基础差,最简单的日常会话可能都说不好,所以,一定要选择有字幕,图、文、声结合的寓言故事。初期,要选择时间较短,内容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故事。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的习惯和建立有章可循的模式。随后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难度,层层递进深入。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很重要。
2.具体实施步骤:
2.1激趣引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聋生的兴趣,以最积极的状态面对学习,就是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a.谜语引入:以猜谜的方式设置悬念,让学生调动思维和知识积累,积极思考,谜底的揭示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相关内容。例如《小猪搬西瓜》,谜语:胖大娘,绿衣裳,肚子里面水汪汪,黑子儿郎肉里藏。(打一水果)学生猜出来谜底是西瓜后,直接揭示主题:“你们知道小猪是怎么搬西瓜的吗?”引入下个学习环节。b.演示引入:表情、动作、肢体语言配合,再现情境或一系列活动,生动具体的表演能一目了然揭示问题本质,展现事情发展过程及顺序,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如《小猴子下山》c.问题引入:如《乌鸦喝水》,在桌上放一个细高的只有一点水的杯子,问“想要喝到杯子里的水,你们都有些什么好办法呢?”学生大多数可能会回答用手端起杯子,倾斜后就可以喝到。问“如果不能移动杯子,有什么办法可以喝到水?”学生会想到用吸管吸到水。问“假如你们是一只乌鸦,你们会有什么好办法喝到水呢?”引导学生的思路随着问题的层层递进而深入,同时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带着对问题的好奇和一探究竟引入学习。?总之,根据选择的故事内容,精心设计丰富有趣的引入形式,使得教师精神饱满,学生活力喷发,为后续的学习创造良好开端。
2.2临摹学习模式----“看、解、读、述”
看:完整的播放选好的故事,字幕,画面,声音呈现在学生眼前,以视觉为主要接收渠道,对寓言故事进行初步感知。学生看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走动,避免学生转移视线,导致故事看的不完整不连贯,教师做一个“局中人”,参与到学生看故事的活动中。
解:既包括理解也包括讲解,学生的理解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提示讲解来帮助进行。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针对故事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对故事进行简单讲述。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看明白故事,对故事的内容是否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讲述,可以适当提醒、点拨,使学生的回答要符合故事的发展脉络,为后续的复述故事打好基础。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要说一说,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重复看故事。2.词语的理解与扩展。学生没有学过的,生僻的,重点的词语,单独列出进行理解。先理解在句中的意思,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个词来替换它比较合适,这个词就是它的近义词,还可以说一说他的反义词,对同义词、反义词进行练习巩固。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增加学生词语积累和句子积累。3.句子的理解与积累。对学生理解有难度的,写的生动的,可以进行句式训练的,重点的句子,进行集体指导与理解。特别是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写的比较生动形象传神,在理解朗读原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模拟,说句写句。4.对话的指导与理解。故事中牵扯到对话的段落,聋生容易理解错说话者和所说的话,及前后关系,特别是提示语在中间或在后面时,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加强对话内容的朗读和理解,用不同的人物语言和不同的语气来朗读,帮助区分和理解。
读:跟随字幕读故事。教师一边点击屏幕,一边引导学生读字幕。学生一边眼看字幕,一边口读,打手势,呈现眼看口说手比划的学习状态和特色,使多器官协同参与学习,弥补听的残缺。读的过程中要培养语感,让学生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动物的语气特点,情感变化。还要学会正确停顿换气,不读破句子。以读促进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朗读。
述:就是复述故事,包括口述和笔述两个环节。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口头分节复述。学生直接复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难度过大,可以化整为零,将故事分成几个小节,教师板书每小节的第一句话作为提示,和学生共同复述。然后再让学生逐个根据板书小节提示口头复述故事,口头复述时要求配合手语,口型正确,手势明确,故事的先后顺序正确,每个情节内容基本具体,整个故事内容基本完整。最后再让学生用笔把整个故事写出来,不会的字词可以借助字典来完成。总体来说,有了板书的小节提示,学生再化零为整的复述故事相对容易,在初期训练中小节提示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学生的书面语能力相对于口语能力要强一些,他们更喜欢用笔来写,对于口说,手比划,学生存在畏难心理,这就要加强日常教学中的口语训练和手语的辅导强化练习。这一环节,是口语能力,手语能力,书面语能力共同提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必须扎实练习,稳步提高。
以上各个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时间安排重复练习的调整。初期训练时,必须扎实耐心稳步进行,后一环节必须是在前一环节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使得每个环节都牢靠,环环紧扣才更结实牢靠。
2.3故事的交流点评与情感价值教育。对学生摹写的故事,教师要仔细认真的批改,纠正字词错误,标点符号乱用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写的精彩的段落和句子,用红笔以特殊的符号标注出来。再让学生对老师批改过的故事进行修改誊写朗读。课堂上,教师进行点评表扬鼓励,激发热情和上进心。让同学们互相交流朗读故事,学习他人长出,找出自己的不足,对故事进行回顾与巩固。最后,再进行故事情感的升华或寓意的拓展。要指导学生对故事的寓意有个明确的理解与认识,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延伸与融合,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激发思想冲击与共鸣。使故事的摹写学习在提高学生的口语、手语、书面语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思想教育。
三.体会及经验总结
1.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必须在找到合适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的坚持训练。
2.提高聋生语言能力,日常教学中的有意识训练不容忽视,各科教学要齐头并进,连点成面。
3.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要强调“全面”性,包括:看话能力,说话能力,读句能力,写句能力,看手语、打手语能力,但全面性也有重点,重点是书面语言,即读句写句能力。
4.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内容由简单到难,时间由短到长,速度由慢到快,情节由零到整。
5.课堂训练要与实践活动结合,故事教学与电影欣赏穿插,学习与休闲调剂,激励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开展阶段性的总结与检查活动,教师总结经验教训,组织活动检查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发挥师师、师生、生生间帮--扶--带作用。
总之,语言文字能力是聋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素质之一,他们最终要融入主流社会,就业工作,与人交往沟通,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全面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是我们聋校教师的神圣职责,从聋生入学的那一天起,我们每位聋校教师都有义务有责任,为聋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想方设法,出谋划策,鞠躬尽瘁,让聋生美好的明天在我们的呵护与培育中展翅放飞。
参考文献:
《聋校语文教学法》
作者简介:寇润娥,陕西省铜川新区东环南路中段铜川市聋哑学校,本科,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