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创新语文新课导入策略
【作者】 杨德利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安东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要取得良好导入效果,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法,运用策略,既激趣,又引发学生质疑思考,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为下步教学奠定坚实的人脉和智力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导入 策略
先声夺人,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是新课导入追求的至高境界,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又调动学生思维参与,进行质疑学习。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有效导入应达到的效果。然而,很多教师,特别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很多时候就不注重导入方式,要么直奔主题、开场就讲,要么天南海北、漫不着边,前一种方式在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时进行,后一种方式离题万里耗时低效。这两种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都达不到预期目的。所以,我们必须创新导入方式,运用新策略,让导入别开生面,既具吸引力,又引发学生质疑。
一、激发兴趣导入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孔子也曾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自我学习的源动力。只要把学生兴趣激发出来,学生在浓厚兴趣驱使下,想不学也难。因此,在导入环节,我们必须运用激趣策略,让学生“信心百倍”参与到新课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们可根据课文内容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这样导入,生动活泼的语言妙趣横生,引古博今,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学生自然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二、运用媒体导入
运用媒体导入,就是借助直观、形象的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录音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寓于其中,营造生动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记一两纺车》时,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运用多媒体播放《南泥湾》。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没鞋穿,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讲述的同时,我播放了描写南泥湾的相关视频,学生在视听多感官刺激下,兴趣大增。
三、创设问题导入
学起于思。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说到,读书无疑须教有疑。在新课导入之际,教师就创设一个“问题串”,形成一个“问题链”,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特别是悬念性问题和趣味性问题,更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当然,这些问题要能体现课文内容设计,做到相互关联、环环相扣,能把学生引入到文题之中,千万别“误导”。如教学《有月亮的晚上》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低级有趣”的“问题串”,以“你们见过月亮吗?”这一设问句开头,既与课文内容有关,又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人们都见过月亮,可是我却用这个看似低级其实起到抛砖引玉的问题问学生,学生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疑惑——“老师为什么这么问呢?”进而产生探究原因的欲望,成功的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文题中来。后面又接连问了“月亮是什么颜色?”、“有月亮的晚上美吗?”、“美在那里呢?”三个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具有很好的衔接性,学生的思路一直在跟随着我,一步步把学生引入到文题之中,最后以“那么在这么美好的夜晚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王连明笔下的《有月亮的晚上》,感受“有月亮的晚上的美。”引出开题和作者,取得了良好的导入效果。
四、情感感染导入
运用情感感染导入就是利用情感的传递性和感染性,以情激情。具体操作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引发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导语:“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歌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这样,深具情感的语言,营造出“敬父爱父”心境,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自然也就激发起了学生阅读兴趣。
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还有许多新颖独特的方式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落实到“效”字上,能激趣,又能引发学生思维,为新课教学奠定人脉和智力基础。一句话,良好的新课导入方法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一种能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艺术,更是一种能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王琨,看似寻常最奇崛——浅谈新课的导入[J].中学语文,2008.3。
【2】刘宏英,构建语文教学的桥梁——谈课堂导入艺术[J].新课程研究,2007.6。
【3】陈路遥,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J].陕西教育,2003.12。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导入 策略
先声夺人,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是新课导入追求的至高境界,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又调动学生思维参与,进行质疑学习。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有效导入应达到的效果。然而,很多教师,特别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很多时候就不注重导入方式,要么直奔主题、开场就讲,要么天南海北、漫不着边,前一种方式在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时进行,后一种方式离题万里耗时低效。这两种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都达不到预期目的。所以,我们必须创新导入方式,运用新策略,让导入别开生面,既具吸引力,又引发学生质疑。
一、激发兴趣导入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孔子也曾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自我学习的源动力。只要把学生兴趣激发出来,学生在浓厚兴趣驱使下,想不学也难。因此,在导入环节,我们必须运用激趣策略,让学生“信心百倍”参与到新课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们可根据课文内容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这样导入,生动活泼的语言妙趣横生,引古博今,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学生自然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二、运用媒体导入
运用媒体导入,就是借助直观、形象的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录音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寓于其中,营造生动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记一两纺车》时,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运用多媒体播放《南泥湾》。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没鞋穿,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讲述的同时,我播放了描写南泥湾的相关视频,学生在视听多感官刺激下,兴趣大增。
三、创设问题导入
学起于思。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说到,读书无疑须教有疑。在新课导入之际,教师就创设一个“问题串”,形成一个“问题链”,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特别是悬念性问题和趣味性问题,更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当然,这些问题要能体现课文内容设计,做到相互关联、环环相扣,能把学生引入到文题之中,千万别“误导”。如教学《有月亮的晚上》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低级有趣”的“问题串”,以“你们见过月亮吗?”这一设问句开头,既与课文内容有关,又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人们都见过月亮,可是我却用这个看似低级其实起到抛砖引玉的问题问学生,学生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疑惑——“老师为什么这么问呢?”进而产生探究原因的欲望,成功的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文题中来。后面又接连问了“月亮是什么颜色?”、“有月亮的晚上美吗?”、“美在那里呢?”三个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具有很好的衔接性,学生的思路一直在跟随着我,一步步把学生引入到文题之中,最后以“那么在这么美好的夜晚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王连明笔下的《有月亮的晚上》,感受“有月亮的晚上的美。”引出开题和作者,取得了良好的导入效果。
四、情感感染导入
运用情感感染导入就是利用情感的传递性和感染性,以情激情。具体操作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引发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导语:“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歌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这样,深具情感的语言,营造出“敬父爱父”心境,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自然也就激发起了学生阅读兴趣。
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还有许多新颖独特的方式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落实到“效”字上,能激趣,又能引发学生思维,为新课教学奠定人脉和智力基础。一句话,良好的新课导入方法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一种能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艺术,更是一种能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王琨,看似寻常最奇崛——浅谈新课的导入[J].中学语文,2008.3。
【2】刘宏英,构建语文教学的桥梁——谈课堂导入艺术[J].新课程研究,2007.6。
【3】陈路遥,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J].陕西教育,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