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
【作者】 罗建斌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万善职业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这个平台,既传知识,又授方法,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为其将来就业、创业奠定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 培养 主阵地
虽然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很多教师忽视了学习主体对语文材料的直接接触,用讲解法、满堂灌的方式剥夺了学生阅读体验,致使学生语文素养日益渐下。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虽然与普通高中有一定区别,但仍然是以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为目的,仍然遵循课堂教学的相关原理和要求,仍需要把课堂作为培养主阵地,让学生反复在与语文直接对话和交流互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坚实基础。
一、科学定位,精心选择课堂教学内容
着眼课堂,选好载体是关键。现行教材虽然几经修订,但仍存在假、大、空现象,内容陈旧,与学生生活实际还是相去甚远,特别是我们农村职业中学学生的生活经历更是遥不可及。这就无疑把学以致用和结合实际学语文的理念搁浅。职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确定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内容,要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按照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所以,我们在抓好课堂这个阵地的同时,还要科学定位其教育目的,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陈旧的课本教材。要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技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为就业发展做好准备,为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践中,就是根据学生爱好、兴趣选择教学内容,大胆取舍现行教材。那些对学生有帮助的文章,我们要精心设计,尽可能的教给他们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结合职教特色,给他们将来不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也可根据其专业特点,选择与专业紧密结合的资源以作教材的适当补充,为其专业发展服务,为将来专业实用服务。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是学生“我要学”的内驱力。但我们职业中学学生由于个体原因,知识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甚至没有学好语文的想法。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我们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成为语文自觉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当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就是抓好课堂,创设趣味情境,利用语文资源中的趣味因子,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适用性和趣味性,从而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三、抓准重点,强化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听说读写是语文实践的四种重要方式,其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就是语文教学的日常事务。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或未来就业、创业相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语文。我们知道,现行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涵盖人文历史、社会发展、科学文化、人物传记等,这些内容,我们不能均衡用力,应抓住重点,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和精心设计,对其隐性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以吸引学生兴趣。在“说”上,注重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选择比如人际交往、礼节礼仪、求职自荐、行业口才等教学内容进行;在“读”上,注重训练学生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读懂说明书等之类的文章,并且能从中筛选有用信息;在“写”上,应用文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如说明书、自荐信、会议记录、工作计划等,要让学生能掌握常见应用文的基本写作格式,避免出现错别字,意思表达要清楚。
四、进行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维参与活力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我们职高学生由于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时很难做到用心思考,更不会质疑。要引发学生思维参与学习,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就必须按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说的办:“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计和选择、难度的把握和控制、提问的时机和角度等方面都要精心考虑。既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要适时点拨和启发:既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和有效”,又不能为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而以既定的步骤或者框架来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正如教育家肯尼基·胡德说的那样:“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我们知道,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我们提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如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老师应按照不同目标整体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当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这一问题能达到什么目的,要解决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老师必须心中有数。而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加强提问设计,特别是提问的针对性、启发性、创新性、开放性设计,让“问”出质量、显实效。
总之,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是落实语文教学目标的主战场。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教师只有抓好课堂这个阵地,既传知识,又授方法,才能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自信地学语文和进行语文实践。
参考文献:
【1】彭华清,有效课堂教学从有效提问开始,湖北教育,2008年。
【2】韦志成,语文课程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桂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 培养 主阵地
虽然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很多教师忽视了学习主体对语文材料的直接接触,用讲解法、满堂灌的方式剥夺了学生阅读体验,致使学生语文素养日益渐下。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虽然与普通高中有一定区别,但仍然是以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为目的,仍然遵循课堂教学的相关原理和要求,仍需要把课堂作为培养主阵地,让学生反复在与语文直接对话和交流互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坚实基础。
一、科学定位,精心选择课堂教学内容
着眼课堂,选好载体是关键。现行教材虽然几经修订,但仍存在假、大、空现象,内容陈旧,与学生生活实际还是相去甚远,特别是我们农村职业中学学生的生活经历更是遥不可及。这就无疑把学以致用和结合实际学语文的理念搁浅。职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确定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内容,要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按照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所以,我们在抓好课堂这个阵地的同时,还要科学定位其教育目的,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陈旧的课本教材。要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技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为就业发展做好准备,为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践中,就是根据学生爱好、兴趣选择教学内容,大胆取舍现行教材。那些对学生有帮助的文章,我们要精心设计,尽可能的教给他们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结合职教特色,给他们将来不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也可根据其专业特点,选择与专业紧密结合的资源以作教材的适当补充,为其专业发展服务,为将来专业实用服务。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是学生“我要学”的内驱力。但我们职业中学学生由于个体原因,知识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甚至没有学好语文的想法。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我们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成为语文自觉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当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就是抓好课堂,创设趣味情境,利用语文资源中的趣味因子,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适用性和趣味性,从而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三、抓准重点,强化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听说读写是语文实践的四种重要方式,其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就是语文教学的日常事务。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或未来就业、创业相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语文。我们知道,现行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涵盖人文历史、社会发展、科学文化、人物传记等,这些内容,我们不能均衡用力,应抓住重点,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和精心设计,对其隐性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以吸引学生兴趣。在“说”上,注重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选择比如人际交往、礼节礼仪、求职自荐、行业口才等教学内容进行;在“读”上,注重训练学生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读懂说明书等之类的文章,并且能从中筛选有用信息;在“写”上,应用文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如说明书、自荐信、会议记录、工作计划等,要让学生能掌握常见应用文的基本写作格式,避免出现错别字,意思表达要清楚。
四、进行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维参与活力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我们职高学生由于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时很难做到用心思考,更不会质疑。要引发学生思维参与学习,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就必须按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说的办:“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计和选择、难度的把握和控制、提问的时机和角度等方面都要精心考虑。既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要适时点拨和启发:既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和有效”,又不能为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而以既定的步骤或者框架来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正如教育家肯尼基·胡德说的那样:“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我们知道,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我们提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如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老师应按照不同目标整体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当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这一问题能达到什么目的,要解决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老师必须心中有数。而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加强提问设计,特别是提问的针对性、启发性、创新性、开放性设计,让“问”出质量、显实效。
总之,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是落实语文教学目标的主战场。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教师只有抓好课堂这个阵地,既传知识,又授方法,才能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自信地学语文和进行语文实践。
参考文献:
【1】彭华清,有效课堂教学从有效提问开始,湖北教育,2008年。
【2】韦志成,语文课程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桂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