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邓小平“为人民服务”文艺思想的意义
【作者】 伍 艺
【机构】 四川省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邓小平“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就社会意义而言,为新时期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文艺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很多新人新作;就文化意义而言,要求文学关注普通人的生存世界,担负起塑造人的精神品性的职责。
关键词:人民;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意义
一、“以人为本”文艺思想的社会意义
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主张,替代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说法,明确了文艺的“二为”方向。我们知道,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归根结底也是为人民服务,这就体现出“二为”方向具有极强的人民性,这就相当于给作家提供了一个自由广阔的创作空间,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开拓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也为文学繁荣与发展、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解放全中国,那时一切工作都围绕政治这个中心进行,毛泽东提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点,要求文艺为宣传、贯彻和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路线服务,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观点在以后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月里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四人帮”所利用,从政治上对文艺发号施令、横加干涉,提出所谓“写中心、演中心”等错误口号,遮蔽了文艺的自身规律。于是作家的写作受到粗暴的干预,从而导致了大量图解政策和政治任务的作品的产生,这些作品都遵循一个模式来创作,背离了文艺自身的规律,缺少艺术性,没有生命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明确地提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1党中央根据他的论述,及时调整了文艺政策,响亮地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这就更全面、更科学地概括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根本目的。
为了让文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邓小平高度赞扬了文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理应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爱护和尊敬。斗争风雨的严峻考验证明,从总体来看,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有这样一支文艺队伍,我们党和人民是感到十分高兴的。”2并鼓励文艺工作者大胆地进行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3并强调:“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4
此后,文艺界全面“解冻”,文学复苏,并逐渐走向繁荣,以前被打成右派的很多作家、诗人平反昭雪,又继续文艺创作。与此同时,一批新人如雨后春笋涌现文坛,文学创作空前活跃,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转变和人们思想的大解放,社会经济体制出现重大转变,使文学呈现多样化景观,形成了多种文学思潮,成为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最为辉煌的一个篇章。
首先,表现在题材不断扩展。以往在题材上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被冲破,创新和突破成为了这时期文学创作选材的重大特点,达到了新的高度,地域风貌,自然景物,婚姻家庭,乡土、城镇、市民等都进入作家的视野,成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
其次,各种文艺思潮呈现多样化局面,流派众多。如70年代末出现的伤痕文学揭露和控诉了“文革”给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继伤痕文学之后又出现了反思文学,进一步思考灾难产生的历史原因,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等。80年代又出现了反映改革风云的改革文学,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还有表现知青上山下乡的知青文学。后来又出现了由知青出身的作家发起的寻根文学。90年代还出现了借鉴西方现代派表现技巧的先锋小说。此外还有后来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新状态文学等等。
此外,创作方法也有了很大变革,现实主义不再固守原有的格局,而是吸收了不少现代派的技法,具有开放性与兼容性,象征主义、表现主义、黑色幽默等都在我国流行起来。当代文学发展到今天,已出现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文学作品。
二、“以人为本”文艺思想的文化意义
“在形而上的意义上, 文学需要有对人的终极关怀和人的价值取向的艺术表达, 能促使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反思。而在形而下的层面上, 文学作品要得到人们的喜爱, 必须从情感上贴近大众, 倾听底层诉求, 用敏感的默契表达人民心声, 关注民生疾苦, 多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5“为人民服务”文艺思想的文化意义就在于其对普通人的生存世界的关注,对人民的关爱以及对人的精神品性的塑造。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是文学艺术之根。古今中外的很多成功的作品也体现出这一点,如屈原的《离骚》,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呐喊》、《仿徨》,巴金的《家》,老舍的《茶馆》,钱钟书的《围城》,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和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这些作品都关注人的世界,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思索人类社会和民族的命运。
在邓小平“为人民服务”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对于人性与人情诸方面的关注、刻画或者美化,对于人的尊严的维护和召唤,成为一个重要的特点”。6新时期的文学就表现对象来说,体现了文学是人学这一基本的命题,分别表现了政治的人、社会的人,和自我的心灵以及较普遍的人性。表现政治的人如表现革命前辈正直、勇敢的精神,批判“四人帮”实行封建法西斯专政,践踏人的罪恶行径。当然表现人的文学也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方面,其表现的对象不断扩大,还着力(下转第14页)(上接第78页)表现生活的方方面面:世俗人情,道德风尚,朋友之交等等。总体上说,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无论是什么身份的劳动者,只要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都成为作家关注的对象。
关注农民生活的题材既有命运坎坷而思想落后的农民,更有在中国农村大趋势中崛起的新人。如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四川作家周克芹的获奖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作者把农民许茂一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叙写了他们一家的遭遇,反映了农村的生活和农民的心路历程。真实地揭露了“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灾难性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成的严重创伤,并预示了光明、美好的前景即将到来。小说中许茂的四女儿许秀云,是作者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在她身上倾注了全部热情。她勤劳、善良、贤淑,虽然在姐妹中她命运最为凄苦,但生活的不幸并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仍然不屈抗争,在逆境中仍不放弃对未来幸福的执着追求。整部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而且反映出光明即将来到的时代进程。另一部表现农民题材的优秀之作贾平凹的《浮躁》反映了当今农村社会变革和农民心态的变化。作品成功塑造了改革者金狗和悲剧人物雷大空这两个人物,描写了中国农民为了摆脱贫困、封建残余意识的束缚所经历的种种曲折,提出了对“人”进行改革的严肃命题。
以前被冷落、被歪曲的知识分子也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如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抓住当时社会中的一个异常敏感的问题,即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加以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以陆文婷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年知识分子的形象。陆文婷具有闪光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她的生活待遇、心理状态、健康状况是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作品由此提出了改革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如铁凝的《玫瑰门》描写了庄家几代女性的命运,表达出专制与男权,政治与性对女性的压迫,令人深思。
知青题材是前所未有的,表现“北大荒人”的足迹与心灵史也逐渐兴起,如老鬼的《血色黄昏》通过对知青岁月的描绘,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并把知青文学的写作推向了另一个台阶。
对普通市民生活的描写如刘心武的《钟鼓楼》,作品通过北京一座四合院几户人家在一天内发生的故事,展现了一幅纵横交错的北京市民生活生态景观图。
以上这些作品都是以社会上普通的各类人物为表现对象,这样的作品走进了人民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是对民众性灵的真诚表达和沉雄悲壮的社会忧思,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度和思想深度,从而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引人深思,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因此作家的创作要关注现实和人民,要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充满热情, 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对社会公众产生吸引和感召力。因此文学要为人民服务,以平视苍生的目光关注普通人的生存世界,只有本固根深,文学艺术才能繁荣昌盛,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5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0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3页。
5贺智利:《论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文艺思想》,《榆林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郑春凤:《中国当代文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作者简介:伍艺(1976年11月-),女,四川广安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一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人民;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意义
一、“以人为本”文艺思想的社会意义
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主张,替代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说法,明确了文艺的“二为”方向。我们知道,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归根结底也是为人民服务,这就体现出“二为”方向具有极强的人民性,这就相当于给作家提供了一个自由广阔的创作空间,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开拓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也为文学繁荣与发展、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解放全中国,那时一切工作都围绕政治这个中心进行,毛泽东提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点,要求文艺为宣传、贯彻和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路线服务,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观点在以后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月里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四人帮”所利用,从政治上对文艺发号施令、横加干涉,提出所谓“写中心、演中心”等错误口号,遮蔽了文艺的自身规律。于是作家的写作受到粗暴的干预,从而导致了大量图解政策和政治任务的作品的产生,这些作品都遵循一个模式来创作,背离了文艺自身的规律,缺少艺术性,没有生命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明确地提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1党中央根据他的论述,及时调整了文艺政策,响亮地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这就更全面、更科学地概括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根本目的。
为了让文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邓小平高度赞扬了文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理应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爱护和尊敬。斗争风雨的严峻考验证明,从总体来看,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有这样一支文艺队伍,我们党和人民是感到十分高兴的。”2并鼓励文艺工作者大胆地进行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3并强调:“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4
此后,文艺界全面“解冻”,文学复苏,并逐渐走向繁荣,以前被打成右派的很多作家、诗人平反昭雪,又继续文艺创作。与此同时,一批新人如雨后春笋涌现文坛,文学创作空前活跃,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转变和人们思想的大解放,社会经济体制出现重大转变,使文学呈现多样化景观,形成了多种文学思潮,成为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最为辉煌的一个篇章。
首先,表现在题材不断扩展。以往在题材上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被冲破,创新和突破成为了这时期文学创作选材的重大特点,达到了新的高度,地域风貌,自然景物,婚姻家庭,乡土、城镇、市民等都进入作家的视野,成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
其次,各种文艺思潮呈现多样化局面,流派众多。如70年代末出现的伤痕文学揭露和控诉了“文革”给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继伤痕文学之后又出现了反思文学,进一步思考灾难产生的历史原因,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等。80年代又出现了反映改革风云的改革文学,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还有表现知青上山下乡的知青文学。后来又出现了由知青出身的作家发起的寻根文学。90年代还出现了借鉴西方现代派表现技巧的先锋小说。此外还有后来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新状态文学等等。
此外,创作方法也有了很大变革,现实主义不再固守原有的格局,而是吸收了不少现代派的技法,具有开放性与兼容性,象征主义、表现主义、黑色幽默等都在我国流行起来。当代文学发展到今天,已出现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文学作品。
二、“以人为本”文艺思想的文化意义
“在形而上的意义上, 文学需要有对人的终极关怀和人的价值取向的艺术表达, 能促使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反思。而在形而下的层面上, 文学作品要得到人们的喜爱, 必须从情感上贴近大众, 倾听底层诉求, 用敏感的默契表达人民心声, 关注民生疾苦, 多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5“为人民服务”文艺思想的文化意义就在于其对普通人的生存世界的关注,对人民的关爱以及对人的精神品性的塑造。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是文学艺术之根。古今中外的很多成功的作品也体现出这一点,如屈原的《离骚》,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呐喊》、《仿徨》,巴金的《家》,老舍的《茶馆》,钱钟书的《围城》,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和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这些作品都关注人的世界,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思索人类社会和民族的命运。
在邓小平“为人民服务”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对于人性与人情诸方面的关注、刻画或者美化,对于人的尊严的维护和召唤,成为一个重要的特点”。6新时期的文学就表现对象来说,体现了文学是人学这一基本的命题,分别表现了政治的人、社会的人,和自我的心灵以及较普遍的人性。表现政治的人如表现革命前辈正直、勇敢的精神,批判“四人帮”实行封建法西斯专政,践踏人的罪恶行径。当然表现人的文学也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方面,其表现的对象不断扩大,还着力(下转第14页)(上接第78页)表现生活的方方面面:世俗人情,道德风尚,朋友之交等等。总体上说,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无论是什么身份的劳动者,只要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都成为作家关注的对象。
关注农民生活的题材既有命运坎坷而思想落后的农民,更有在中国农村大趋势中崛起的新人。如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四川作家周克芹的获奖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作者把农民许茂一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叙写了他们一家的遭遇,反映了农村的生活和农民的心路历程。真实地揭露了“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灾难性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成的严重创伤,并预示了光明、美好的前景即将到来。小说中许茂的四女儿许秀云,是作者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在她身上倾注了全部热情。她勤劳、善良、贤淑,虽然在姐妹中她命运最为凄苦,但生活的不幸并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仍然不屈抗争,在逆境中仍不放弃对未来幸福的执着追求。整部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而且反映出光明即将来到的时代进程。另一部表现农民题材的优秀之作贾平凹的《浮躁》反映了当今农村社会变革和农民心态的变化。作品成功塑造了改革者金狗和悲剧人物雷大空这两个人物,描写了中国农民为了摆脱贫困、封建残余意识的束缚所经历的种种曲折,提出了对“人”进行改革的严肃命题。
以前被冷落、被歪曲的知识分子也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如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抓住当时社会中的一个异常敏感的问题,即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加以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以陆文婷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年知识分子的形象。陆文婷具有闪光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她的生活待遇、心理状态、健康状况是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作品由此提出了改革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如铁凝的《玫瑰门》描写了庄家几代女性的命运,表达出专制与男权,政治与性对女性的压迫,令人深思。
知青题材是前所未有的,表现“北大荒人”的足迹与心灵史也逐渐兴起,如老鬼的《血色黄昏》通过对知青岁月的描绘,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并把知青文学的写作推向了另一个台阶。
对普通市民生活的描写如刘心武的《钟鼓楼》,作品通过北京一座四合院几户人家在一天内发生的故事,展现了一幅纵横交错的北京市民生活生态景观图。
以上这些作品都是以社会上普通的各类人物为表现对象,这样的作品走进了人民的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是对民众性灵的真诚表达和沉雄悲壮的社会忧思,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度和思想深度,从而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引人深思,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因此作家的创作要关注现实和人民,要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充满热情, 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对社会公众产生吸引和感召力。因此文学要为人民服务,以平视苍生的目光关注普通人的生存世界,只有本固根深,文学艺术才能繁荣昌盛,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5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0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3页。
5贺智利:《论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文艺思想》,《榆林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郑春凤:《中国当代文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作者简介:伍艺(1976年11月-),女,四川广安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一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