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思考
【作者】 敖文生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桥亭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要达到像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那样的“管是为了不管”教育目的,我们必须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使其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能力。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学生要独立进行道德践行,就必须具有良好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就来源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而学生这种能力当然也不是天生而降,需要学校的德育攻心,特别是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就像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那样,“管是为了不管”。要达到此目的,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自觉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能力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个性品质、年龄特点、自我价值和自己应该成为或可能成为怎样的人的认识。我们知道道德品质的发展依赖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如果个体没有清楚的自我意识,就不可能有明确的道德意识和自觉的道德需要,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自觉的道德行为和稳定的道德品质。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创新方法,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随着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我们要抓住学生这逐步扩展的生活经历,并以此为基础,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能力的有效方法。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教育自己。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才能确定合理的行为方向,用精神力量进行自我约束,使自己变得更高尚。就如我在讲授“自我形象”内容时,对班内几位穿着打扮很另类的同学这样教育: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①人们为什么喜欢打扮?②人们应不应该打扮?③作为学生应如何打扮?由于这些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而学生讨论得异常热烈,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应该打扮,但不应该在“花枝招展”上耗精力,简洁、自然、大方才是方向,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时,更要加强内在美的修炼。这样经过讨论,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从学生口中流露出的心声,远比教师“苦口婆心”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自我。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才能分出优劣。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方法、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等,只有在学生的相互比较中才能发现不足,找到缺点。当然,这种比较,不是要教师动手操作来“贴标签”,而是通过学生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认识自我。在实践中,可通过调查表、“我印象中的你”、“我的性格自白”等手段进行。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我反省,认识自我,找到优势,明确努力方向。
二、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能力
自我激励是内驱力产生的源泉,是“我要进步”的强劲动力,更是学生遇到困难的精神支柱。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必然要受到多种风浪与挫折,如果没有自我激励能力,不会自我调节心态,就必然颓废,伤了斗志,产生无能感、失助感、自卑感,使学习、学生都蒙上阴影。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能力,让学生能自我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克服困难,提高勇气。实践中,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方法很多,如运用使人自信的“我能行、我能成功”的自我暗示,气可鼓不可泄的自我精神训练,哲理深刻、发人深省的名人格言以及展示自我特长等,都能起到良好效果,都能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越挫越勇的斗志。
三、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是个体为达到预定目的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自觉控制和调节。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新课标无论在理念还是目标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自控能力培养,“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盛行之际,当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进入学生大脑之时,就会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我们知道,中学生初涉世间,人生观、价值观都不稳定,极易在“诱惑”中扭曲、变质,走上危险路。因此,我们必须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使他们学会自我控制,能在诱惑中及早“刹车”或提前“掉头”。
(一)运用榜样力量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社会规范和抽象的道德概念的具体化、形象化和人格化。在学生身边树立榜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的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受到一次次深刻的心灵触动,而且能使他们体会到先进榜样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普遍存在的,从而受到启发,引起学习意向,向榜样看齐,乐于效仿榜样,并以榜样调控自己的道德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如有一位同学脾气暴躁,他用林则徐的“制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有的同学效仿鲁迅的“早”,等等。
(二)运用典型案例培养学生自控能力。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以说教为主,既空洞又无趣,学生接收效果很差。而现在,多媒体进入课堂,互联网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信手拈来,成为我们教学的有效“凭证”。这种运用典型案例的教学,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使课堂具有情境性。
当然,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涉及的内容远不止这几种,方法也不止这几种,这需要我们教师去创新。在这里,我还要说的就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既需要新理念和具体实践方法,同时又需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非朝夕所得。只有这样,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与日俱增,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剑和,自我激励走向成功[J].科学之友,2003年08期。
【2】陈宗杰,有效教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3】黎显赫,浅谈如何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期刊,2009。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学生要独立进行道德践行,就必须具有良好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就来源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而学生这种能力当然也不是天生而降,需要学校的德育攻心,特别是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就像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那样,“管是为了不管”。要达到此目的,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自觉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能力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个性品质、年龄特点、自我价值和自己应该成为或可能成为怎样的人的认识。我们知道道德品质的发展依赖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如果个体没有清楚的自我意识,就不可能有明确的道德意识和自觉的道德需要,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自觉的道德行为和稳定的道德品质。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创新方法,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随着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我们要抓住学生这逐步扩展的生活经历,并以此为基础,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能力的有效方法。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教育自己。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才能确定合理的行为方向,用精神力量进行自我约束,使自己变得更高尚。就如我在讲授“自我形象”内容时,对班内几位穿着打扮很另类的同学这样教育: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①人们为什么喜欢打扮?②人们应不应该打扮?③作为学生应如何打扮?由于这些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而学生讨论得异常热烈,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应该打扮,但不应该在“花枝招展”上耗精力,简洁、自然、大方才是方向,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时,更要加强内在美的修炼。这样经过讨论,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从学生口中流露出的心声,远比教师“苦口婆心”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自我。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才能分出优劣。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方法、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等,只有在学生的相互比较中才能发现不足,找到缺点。当然,这种比较,不是要教师动手操作来“贴标签”,而是通过学生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认识自我。在实践中,可通过调查表、“我印象中的你”、“我的性格自白”等手段进行。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我反省,认识自我,找到优势,明确努力方向。
二、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能力
自我激励是内驱力产生的源泉,是“我要进步”的强劲动力,更是学生遇到困难的精神支柱。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必然要受到多种风浪与挫折,如果没有自我激励能力,不会自我调节心态,就必然颓废,伤了斗志,产生无能感、失助感、自卑感,使学习、学生都蒙上阴影。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能力,让学生能自我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克服困难,提高勇气。实践中,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方法很多,如运用使人自信的“我能行、我能成功”的自我暗示,气可鼓不可泄的自我精神训练,哲理深刻、发人深省的名人格言以及展示自我特长等,都能起到良好效果,都能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越挫越勇的斗志。
三、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是个体为达到预定目的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自觉控制和调节。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新课标无论在理念还是目标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自控能力培养,“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盛行之际,当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进入学生大脑之时,就会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我们知道,中学生初涉世间,人生观、价值观都不稳定,极易在“诱惑”中扭曲、变质,走上危险路。因此,我们必须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使他们学会自我控制,能在诱惑中及早“刹车”或提前“掉头”。
(一)运用榜样力量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社会规范和抽象的道德概念的具体化、形象化和人格化。在学生身边树立榜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的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受到一次次深刻的心灵触动,而且能使他们体会到先进榜样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普遍存在的,从而受到启发,引起学习意向,向榜样看齐,乐于效仿榜样,并以榜样调控自己的道德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如有一位同学脾气暴躁,他用林则徐的“制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有的同学效仿鲁迅的“早”,等等。
(二)运用典型案例培养学生自控能力。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以说教为主,既空洞又无趣,学生接收效果很差。而现在,多媒体进入课堂,互联网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信手拈来,成为我们教学的有效“凭证”。这种运用典型案例的教学,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使课堂具有情境性。
当然,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涉及的内容远不止这几种,方法也不止这几种,这需要我们教师去创新。在这里,我还要说的就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既需要新理念和具体实践方法,同时又需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非朝夕所得。只有这样,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与日俱增,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剑和,自我激励走向成功[J].科学之友,2003年08期。
【2】陈宗杰,有效教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3】黎显赫,浅谈如何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期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