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

【作者】 彭 燕

【机构】 四川遂宁河东实验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根据我多年的教学我发现美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写成一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的文章,介绍其中三种方法:重视教师的人格魅力;营造美的氛围;利用数学活动等形式进行美育教育。它们结合了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本人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魅力  氛围   形式
        有人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它途径。”“美的感情是善良的基础,是道德的基础。”很明显,巧妙地将美育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而且有助于数学教育的质量。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巧妙地渗透养育呢?
        一、充分重视老师的人格魅力
        美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等对学生影响是很大的,也是十分直接的。如老师的穿着、打扮、仪态举止、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等等,都可以无形之中给学生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充分营造美的氛围
        数学教材中许多地方存在美育因素,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例如:数字的美,图形的美,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美德等等。如:学生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从中发觉其中内在的运算规律的统一性,使学生深深地陶醉其中。据此可启发学生发现它们的性质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统一美,产生一种和谐而又自然的美感。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充分挖掘,是可以找到许多美育材料的。要让学生在美的环境里学习,保持一份美感,就应该在教学课堂中营造美的氛围,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启发体味,引发美的情感
        对于数学中很多规律和定律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抽象美的审美能力。从教师亲切和蔼的教态,宽容、民主的风格,从同学间合作学习的友情,使课堂呈现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例如学了《几分之几的认识》一节后,我布置的作业是“用你最喜欢的图案和色彩,表现出一张圆形纸的几分几之”。学生的作业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也充分表现出他们创造美的天赋。我把所有的作品都展示在学习园地上,学生不但能在探索操作中走进美、感悟美和创造美,还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想象美。
        2、寓教于乐,营造美的情境
        数学教学过程实现是在老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所以数学老师应当把数学美的内容通过教学设计,向学生展示出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内容是美的。如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圆这些几何图形,测量生活中的砖块,木箱,门,窗,桌凳,的高度等等,让学生进入美的情境中,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可转化为这些图形来研究,从中获得发现之快乐。
        3、真诚的鼓励,享受成功的美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解决了问题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就会沉浸在享受美的美好情绪中。教师适时鼓励,可以让学生长时间保持美的享受,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激情,探究美的激情。
        三、充分利用数学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美育教育
        美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如举行知识竞赛,讲数学家的故事,统计学校、家庭收支情况等,从中找出节约的方法,这样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德育美育双重并举。
        总而言之,数学本身处处充满了美的韵律,在数学教学中,虽不能像其它学科那样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美育,但我们只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巧妙激发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引导学生走进美、感悟美、创造美,就会达到以美促教,以美育人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