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农村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杨 英

【机构】 四川省营山县凉风完全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我们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学中,我总是觉得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反应迟钝,缺少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感悟能力,不能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不能估计结果的合理性,从而形成对于数、问题及结果的直觉的素质,即使老师反复讲解,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使部分学生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后来就厌恶数学,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这就是学生没有良好的数感能力。所谓“数感”,我的理解是:数感就是学生对数和运算概念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感知体验,操作,反思等活动,感受数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 
  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人的生活实践,是人们对生活实践的抽象概括。新课程更是提倡数学的应用性,要求要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发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数的意义,建立数的联系,从而初步建立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例如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颗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颗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如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如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如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如1颗葡萄)。从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并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过程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到食堂去看看、掂掂、称称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在估算训练中强化数感  
  估算是培养学生数感最有效的途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学生、教师受“标准答案”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重视精算,而不重视估算。即使估算,也只是在限制了取值范围的估算,所以学生的估算意识还没有完善,估算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会,对学生自学感知数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估计、大约、略大于、远大于、接近于某某之间等术语,可促进学生形成对数的感知。  例如对低年级学生,我会让他们知道15比16少一些, 5比16少的多;知道爸爸比妈妈高一些,爸爸比自己高的多;知道40比70更接近50;知道小车比自行车快得多?初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对于高年级学生,我会在估算中让学生对数据提取加工并对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如,爸爸每月2470元、妈妈每月2155元,每月家里日常开支大约3150元,那么小林家一年大约可以收入结余多少元.不同程度的学生计算结果有所不同,经过交流,使学生的估算结果合理.因此,要把估算当成一种自觉的习惯,随时随地的自觉应用估算,就会逐渐升华数感。 
  三、 在实践中优化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感受,它与孩子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对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对象特别敏感,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对数学对象做出选择和反应。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就要在教学时努力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和老师以及同桌、同组的同学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例如在活动课中,老师提出10万张纸有多厚?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有主持人,有记录员,有计时员和汇报员。通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许多种表示的方法,在此仅举一例,一本数学书有68张,100万张相当于14708本书的厚度,一本书的厚度1厘米,那就是大约147米,我们的操场跑道长150米,可以绕一圈,我们一层楼房的高度是大约3米,那么叠在一起就有大约49层楼房的高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我们不禁赞叹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和别人进行了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学生的数感就在讨论和比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增强了学生的数感。通过实践操作,还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粒?一小盒葡萄干大约有多少颗?100页纸大约有多厚?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
  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教师不要为了应付考试,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标准”之下,教师要对生活有感悟,在引导学生时,才能激发灵感,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创造数感体验的情景,培养、发展、升华学生的数感,便学生积极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有正确,良好的数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