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自主学习”下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分层教学的几种具体做法

【作者】 李其明

【机构】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如何在新课程指导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挑战,急需探索出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习方式.我们经过反复斟酌,多次讨论,提出了“在“自主学习”下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背景,理论依据,实验模式,评价
  李其明主持的新课程标准下的“在“自主学习”下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实验课题是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下,经过深入研究和总结了长期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的.自2014年2月开题以来,主要对课题中的分层教学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现将分层的主要做法介绍一下,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领导批评指正.
  一、学生分层(但不分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目标,都能找准各自竞争的基点
  “自主学习”着力于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个性的成全,因此不宜将学生人为的划分层次.正因为这样,我们采用分层不分等的做法,我们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智商水平,潜能的差异,学习态度等方面将其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学习困难生,即A、B、C三个层次.分层没有严格的界限,是动态可变的,有进步的可“升级”,退步的应“降级”,消除学生的心理不平衡状态.形成激励机制,让他们互相竞争,共同进步.
  二、目标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激起求知欲望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目标分层递进的办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循序渐进的可接受的教学目标,将每节课教学目标设计为起始目标(全体学生都应达到)即C层目标,基础目标(中等生应达到)即B层目标,提高目标(优等生能达到)即A层目标,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缓了知识难点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易于接受.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目标后,可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在教师的目标导向下,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三、施教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课前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自学提纲,精心安排好教学内容,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设计好学法指导,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量力而行,自由选择。教师重点研究教学的新环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课内教师要注意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教师以导为主.注意调控学生情绪及时间,抓住“黄金时间”因势利导(一堂课45分钟,除去5分钟诊断练习,集中时间约为40分钟,根据“优选法”推算40×0.618=25分钟,即前25分钟为一堂课的黄金时间段.而25×0.618=15分钟,就是学生精力最集中、听讲最专心的时间,教师精讲应在15分钟左右完成,效果最佳),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教师对时间、题量、难度等方面作合理安排,使各层次学生学得灵活、主动、各有所得。同时教师面向B层兼顾A、C层,使之理解所学知识,采用游戏活动,把学生的好胜心理引入学习轨道,不仅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乐学”,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分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分和有致、动静结合、全体参与、各得其所.
  四、训练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参与课堂训练的机会
  按照三类教学目标,把习题和练习从易到难,分设三个不同层次的题组练习,题组设计要满足三个原则: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设计,使所有学生都能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完成本节课难度、深度上的最高目标.教师根据目标及层次,重点分类指导,对各层次的训练内容也要有阶梯性,对课堂练习中有差错的题型或题目要重新设计,反复矫正,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教学效益.真正做到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使教学活动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
  五、辅导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教师合理的点拨
  辅导时,要面向A、C层,培优与补差并举,矫正错误时A、B层学生可在讨论中进行,对C层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重点帮助,多加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人人能动脑、个个能动手.对少数不能达到本层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扫除障碍,不使问题累积,鼓励顺利达标的学生,按高一层次继续学习,让学生力所能及并留有余地.另外,还应指导优生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指导同层次的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采用“一帮一”活动,鼓励A层学有“余力”的学生辅导、帮助B、C层学生.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使他们的“余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树立这些学生的创新精神,并逐步具备一定的创造力.而对学习有困难的C层学生,除教师经常提问简单的问题,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板演”的机会,对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除教师的提示、点拨外,还有A层学生实施的帮助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使他们及时扫清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让他们自由、健康地发展.课堂上人人平等,没有人为界定层次,使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从而促使他们自由、健康地发展.
  六、评价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评价的过程应有利于学生树立“人人都能学会”的信心,要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改传统的形成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分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可通过课堂提问、谈话、练习、学生作业、小组讨论、学习交流和学业成绩测定等都要及时评价,对于补做达标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性评价,让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其心情愉快地学习.并对在测试中所有进步的学(下转第18页)(上接第53页)生及时“升级”.
  此外,活动课也应分层,即要求不同、内容不同,活动课的辅导方法也不同.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才能,组织学生个别进行独立活动.比如教学模型制作、小发明、办学习报等,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开设活动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学习、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发挥其聪明才智和特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孔庆邮 《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中学数学教学 2002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李其明  男  山东枣庄市  1966.7  大学本科  中学高级教师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东校 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会员。被“学习网”、“学科王”特聘为初中数学名师.
  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分层—目标—自主学习实验》、省级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两项课题研究工作.
  主编《教材全析》、《实验班提优》、《单元双测》、《名师讲义》、《一课三练》、《课时训练》等教学参考书籍30余部.
  在《数学通报》、《中国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学习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辅导、教学论文1000余篇.
  辅导的学生在全国、省、市数学竞赛中多次获一、二等奖,被评为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优秀教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