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激趣诱导,自主朗读
【作者】 刘淑芸 刘淑霞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叶圣陶说:“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言的训练。”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
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美、情趣之美。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全是景物的排列。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所渲染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
朗读,特别是反复朗读,能获得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通过朗读可以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正误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美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练习,适当的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是学生正式地学习书面语言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是学生历经低年级数(字)读到中年级朗读到高年级以及以后成年人的默读,是语文能力有序训练的过程。没有小学阶段充分的训练,成人以后的阅读则不可能流畅。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下面,我就谈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的点滴感想。
一、克服怯场,学会当众朗读
第一堂课上我让每名同学分别上台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在这一环节里我发现学生登台发言时普遍怯场:嗓音发颤,满面通红,抓耳挠腮,严重的甚至脸色煞白。还有不少学生上台时心理拘谨,控制不住形体,诸如两脚不对称,两手不能自然下垂,胸部不能挺起,两肩不习惯后扩,腰、颈难于挺直等。从而我想到朗读训练要从克服怯场开始,首先让学生充分准备以增强信心,营造气氛以使学生心情欢畅,热情鼓励以诱发学生勇气。
二、抓住学生的表现心理,激发朗读兴趣
小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激发其朗读兴趣。例如,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校设立了红领巾广播站,让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小播音员。每每看到优秀学生那神气的样子,我班的学生就又羡慕又忌妒,恨不得站在台上的就是自己。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我引导学生说:“如果你们好好练,朗读水平高了,到三年级时就可以去竞聘小播音员了,那时出现在台上的就可能是你们中的一员了。现在,我们先来评选咱们班的小播音员,让他每天早上领大家读古诗。”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朗读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
另外,学生有无朗读兴趣,不只在于活动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还在于学生有没有从朗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给学生以成功感。例如,我经常在班里开展一些朗读活动,如“课文朗读大比拼”“诗歌朗诵会”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受读书的快乐。
三、运用多种手段,培养朗读能力
1.示范导读
语文教材中有韵文、诗歌、童话、故事,大多短小精美,充满童趣,有利于学生练习朗读。但课文中那么多生字,那么多句式,对小学生来说,有感情地朗读还是有些困难。“模仿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朗读。教师的范读极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会作为一种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更易感染学生,帮助学生读好课文。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情境诱读
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朗读方法只会使他们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在读中锻炼能力。
学生都是喜欢参与表演的,给他们创设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自然就会简洁高效。例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在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上台表演踮起脚尖走路的样子,然后让他们读读这一段。我没有说一句该怎样读的话,但学生都自觉地用轻柔的声音读。
有些课文文笔优美,感人至深,但由于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朗读时自然不到位。这时,教师创设情境,借助精美的图画和生动的课件演示,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生动地展示了夜晚的北京的美景,学生边欣赏边感叹,就像走进了美景中,心情愉悦,课文朗读起来充满了激情。
3.评价促读
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教师一句亲切、简单的“你真棒”,再加上眼神中发自内心的鼓励,定会像润物的春雨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器重和关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朗读教学的目标、意图蕴含在评价中,善于发现学生值得鼓励的地方,充分肯定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并巧妙地指出其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对小学生来讲,如果纯理论地对其讲解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产生不了多大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快乐朗读。)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
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美、情趣之美。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全是景物的排列。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所渲染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
朗读,特别是反复朗读,能获得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通过朗读可以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正误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美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练习,适当的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是学生正式地学习书面语言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是学生历经低年级数(字)读到中年级朗读到高年级以及以后成年人的默读,是语文能力有序训练的过程。没有小学阶段充分的训练,成人以后的阅读则不可能流畅。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下面,我就谈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的点滴感想。
一、克服怯场,学会当众朗读
第一堂课上我让每名同学分别上台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在这一环节里我发现学生登台发言时普遍怯场:嗓音发颤,满面通红,抓耳挠腮,严重的甚至脸色煞白。还有不少学生上台时心理拘谨,控制不住形体,诸如两脚不对称,两手不能自然下垂,胸部不能挺起,两肩不习惯后扩,腰、颈难于挺直等。从而我想到朗读训练要从克服怯场开始,首先让学生充分准备以增强信心,营造气氛以使学生心情欢畅,热情鼓励以诱发学生勇气。
二、抓住学生的表现心理,激发朗读兴趣
小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激发其朗读兴趣。例如,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校设立了红领巾广播站,让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小播音员。每每看到优秀学生那神气的样子,我班的学生就又羡慕又忌妒,恨不得站在台上的就是自己。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我引导学生说:“如果你们好好练,朗读水平高了,到三年级时就可以去竞聘小播音员了,那时出现在台上的就可能是你们中的一员了。现在,我们先来评选咱们班的小播音员,让他每天早上领大家读古诗。”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朗读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
另外,学生有无朗读兴趣,不只在于活动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还在于学生有没有从朗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给学生以成功感。例如,我经常在班里开展一些朗读活动,如“课文朗读大比拼”“诗歌朗诵会”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受读书的快乐。
三、运用多种手段,培养朗读能力
1.示范导读
语文教材中有韵文、诗歌、童话、故事,大多短小精美,充满童趣,有利于学生练习朗读。但课文中那么多生字,那么多句式,对小学生来说,有感情地朗读还是有些困难。“模仿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朗读。教师的范读极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会作为一种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更易感染学生,帮助学生读好课文。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情境诱读
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朗读方法只会使他们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在读中锻炼能力。
学生都是喜欢参与表演的,给他们创设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自然就会简洁高效。例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在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上台表演踮起脚尖走路的样子,然后让他们读读这一段。我没有说一句该怎样读的话,但学生都自觉地用轻柔的声音读。
有些课文文笔优美,感人至深,但由于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朗读时自然不到位。这时,教师创设情境,借助精美的图画和生动的课件演示,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生动地展示了夜晚的北京的美景,学生边欣赏边感叹,就像走进了美景中,心情愉悦,课文朗读起来充满了激情。
3.评价促读
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教师一句亲切、简单的“你真棒”,再加上眼神中发自内心的鼓励,定会像润物的春雨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器重和关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朗读教学的目标、意图蕴含在评价中,善于发现学生值得鼓励的地方,充分肯定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并巧妙地指出其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对小学生来讲,如果纯理论地对其讲解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产生不了多大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快乐朗读。)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