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探索有效教学,构建高效科学课堂

【作者】 杨述琴

【机构】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人,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们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要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广泛结合农村教育资源,发挥地域优势,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有效教学    高效    科学课堂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虽然在不断的实践中,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被真正内化,还没有变成持续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与新课改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此,笔者认为积极探索科学高效、质朴实用的课堂教学流程,就可以切实提高我校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益,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课中的功能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我们的科学课本中,有些内容和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由于知识面狭窄,见识短浅,这些知识单纯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更难于掌握,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在实验的过程中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通过演示实验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科学课堂的和谐高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潜能。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上课时我准备了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里溶解了?这样就使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接着继续演示,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在观察、交流之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这个过程既增强了学生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兴趣和欲望,也从中受到了启迪和教育,同时也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二、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科学课堂中的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通过实验,能细致地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验证自然规律,熟悉简单的仪器使用和性能;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的不同现象……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能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为此,在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我们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实验材料,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先出示鼓、钢尺、皮筋,让学生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然后提出要求: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接着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并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在实验后得出: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振动而产生的。接着进行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并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在两次的分组实验后,学生得出了结论: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设计对比实验,用事实说话,增强学生的探究潜能
  对比实验是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教与学,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实验。在科学课教学中设计和做好对比实验是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科学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对比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的流程,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展开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思维活动。如《蚯蚓的选择》一课,为了在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让学生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我设计了对比实验:
  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下转第8页)
(上接第38页)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实验,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和湿润的环境。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新理念,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实验,是践行新课标的关键,是提高科学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我们要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广泛地结合农村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科学课》 2011年第5期  湖北教育报刊社
  作者简介:杨述琴,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历,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