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德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作者】 兰世琼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大运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宜宾市大运实验学校地处宜宾市西郊城乡结合部,南面毗邻翠柏大道、金沙江,北边紧挨川云中路、内昆铁路。这是一所灾后(5.12大地震)重建学校,由一所普通的基点校一跃而成宜宾市唯一的一所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她在困难、机遇与挑战中迅速地成长。
  我校学生少数来自是本辖区,而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情况极为特殊,介于此,我校德育工作具有极大挑战性,就像流淌的河流,连着你、我、他。
  在日常德育工作中,除了认真开展常规性工作,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校实际发展的新路子,经过摸索创新实践,我们的德育工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活动为载体,以人为本,标本兼顾。即通过活动来强化生命意识、深化感恩主题、美化学生心灵、融洽家校关系。德育工作无不贯穿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
   让生命之花开得更鲜艳·生命教育篇
  2008年5月12日,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大运师生眨眼间失去了熟悉的校园。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大灾中,我校师生无一人受到伤害。更值得庆贺的是,在党委政府及各方关怀下,新的大运学校拔地而起,乔迁新址。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学校南面的翠柏大道整日里车流不息,金沙江水浪涛滚滚;北面的川云中路车来车往,内昆线上列车呼啸;西门站外人流络绎不绝,凡此种种,犹如虎狼,无不时刻严重威胁到师生人身安全。介于这种情况,德育工作首要内容就是“生命教育”。
  1. 强化生命意识。
  为了加强学生珍爱生命的认识,学校将小学教学楼命名为“生命楼”,并在校园文化上煞费苦心、精心设计,在楼道张贴生命标语、学生自创的有关生命的书画作品。学生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下,渐渐明白生命之可贵、生命之唯一。
  2. 嵌入安全常识。
   德育处联合安全办公室,针对我校实际,结合季节变化,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安全教育,例如“交通安全”“防溺水”“防骚扰”等安全课早已成了学生的必修课。在安全办的配合下,我校每学期还会专门组织安全知识竞赛。通过这些实在的活动,安全知识越来越深入人心。
  3. 绽放生命花朵。
  生命安全教育,只靠空洞地说教,效果甚微。因此,在德育处的组织指导下,每学期各班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安全主题班会,融合老师说教、观看视频、亲临现场、情景表演、模拟访谈、抒发感言等生动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的真谛,从而珍爱自己的生命。 
  4. 交警亮相马路。
  由于我校外面四通八达,交通形势极为严峻:上学、放学时间段没有交警值勤,也没有红绿灯与减速带,更没有安全的人行天桥。每当看到幼小的孩子在宽阔的马路上穿越时,更是心惊胆战。我们利用自己的资源进行引导与管理。在小学高段组建了一支交警队,用他们的力量去影响学生,用他们的威信去管理学生,用他们的智慧去改变学生。在小交警们的带动管理下,目前为止,我校1000余名学生无一重大交通事故发生。
   5. 安全警钟长鸣。
  号召各班让学生自己动手,轮流着在黑板上最醒目的地方写上安全提示语,可以是自己的话,可以至理名言,也可以是温馨提示。总之,这种形式既能让学生得到锻炼,也可以增强大家的安全意识。
       就这样,所有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认识生命、珍爱生命,让自己的生命之花在校园这片净土中开放得更鲜艳。
   让感恩之歌唱得更嘹亮·感恩教育篇
  地震后,我们学校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很快修好了崭新的校园。并配备了先进的设备设施。走在鸟语花香的校园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生无不感到兴奋和自豪。为了不忘恩情,为了回报恩情,我们把“感恩教育”作为我校的特色来抓。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 定位感恩主题。
  为了让学生时刻铭记感恩、知恩图报,我校将综合楼命名“感恩楼”,将课间休息的音乐设置为《感恩的心》,自然地营造了感恩的气氛,随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2. 强化感恩意识。
  在升旗活动中的国旗下讲话,每月至少有一次以“感恩”为主题。感恩的对象不限,既可以是家人朋友,也可以是同学老师,甚至是社区、社会。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德育处要求各班师生共同合作,尽量使用学生作品布置各自教室,彰显各班风采,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多样,体现感恩,或诗、或文、或画、或手工制作等。
  3. 付诸感恩行动。
  我校经常结合一些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如教师节时,在老师办公桌上、讲台上或送上祝福卡片,或献上鲜花三五枝;在母亲节、父亲节时给他们道上一句:“您辛苦了!”在雷锋纪念日时换上崭新的黑板报,校园内外做好事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幼小的心灵从小懂得感激他人,心存感恩,知道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4. 体验感恩回报。
  在不懈的感恩教育熏陶中,我们学生的思想境界有了明显的提升。感人事迹不断涌现:六年级一班同学丁旭在公交车上捡到钱包,将一千多元现金交给了老师,她在接受《酒都播报》采访时,稚嫩的脸上展现的全是理所应当,这让我们无比欣慰;当三年级一班罗志伟、潘舒同学在放学路上,把拾到的装满钞票、银行卡、身份证的鼓鼓的钱包如数交给天池派出所,云南水富失主热泪盈眶、连声感谢时,我们无比自豪。
        2011年,那是一个晴空万里的上午,全校1000多名师生排着队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为一年级三班身患癌症的冯富康同学捐款近两万元。
  试问,如果没有感恩教育,我们的孩子会懂得关爱他人、拾金不昧吗?如果没有感恩教育,我们的孩子会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吗?这些成功的事例,让我体验到了感恩教育的巨大力量。
        这样,所有同学都在活动中受到了感恩教育,认识到了感恩的必要,并在活动中付诸行动,体验感恩的快乐,让感恩之歌在校园内唱得更嘹亮。            
  让协作之曲奏得更动听·家校共育篇
        据统计,我校学生家长绝大多数是个体、商贩或打工者。他们当中,有的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整日起早贪黑、劳累奔波,甚少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父母又苦于文化不高、方法不多,无法辅导或督促孩子学习。介于如此现状,我校大胆探索家校共育新路子,让家长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者,使家校共育工作落到实处。
     1. 达成共识。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这样的认识:我的孩子交给了学校,那么学校就该负责到底。他们常以工作繁忙、文化低、没方法等为借口,推脱自己应该安抚的管教责任。为此,学校、班级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会,甚至还登门家访,向家长朋友讲述成功家庭的教育经验、向他们讲解孩子成长的需要、向他们宣传家庭教育的方法,通过孩子《给父母的信》等形式的呼吁,让家长朋友们明白自己在孩子成长中、学习中的重要责任,从而认识到了家校共育的必要性。
  2. 榜样交流。
       专家必定是专家,专家的孩子和我们身边的孩子有共同处,也有不同处。我们可以在专家的经验中淘金,但我们还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因此,我们经常利用身边的榜样来进行示范。在家长会上,许多班都喜欢采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优秀的孩子做汇报、让优秀的家长作交流。经过几次尝试后,老师和家长都觉得孩子的进步很大,也就是说,家校共育真正有了效果。
  3.  表彰先进。
  为了提高家长的积极性,巩固家校共育成果,我校还特设基金,对支持学                                                校工作,积极配合家校共育的家长进行表彰奖励。虽然奖金不多,奖品不够丰富,但家长收获的还有荣誉,更有付出后收获的甜蜜。
  看到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成长,我们感到无比欣慰;看到家长们满意的微笑,坚定的目光,我们感到无比满足。我们坚信,虽然家校共育的路还很长很长,但只要我们挽起手来,家校协作曲就会奏得更动听。
  我们德育处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们懂得了生命的价值,进而更加珍爱生命,也使他们学会了感恩,知晓回报,学生们也领悟了温文尔雅的真谛,初具文明宜宾人风范,家校共育之路也越宽越广,植根家长心底。
  总之,德育犹如奔腾不息的河流流淌于我们心间,我们的德育工作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校园变得更优美,让学生变得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