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刘 斌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龙女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既需要教师改变传统“一言堂”下的“满堂灌”,又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欲望,培养探究热情。本文从创设愉悦生活情境、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抓好过程启发引导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实践心得。
关键词:初中政治 探究性学习 应用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教的理念,又是一种学的方式,其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建构作用,习得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而传统政治教学,采用宣讲式、灌输式的方法,不注重学生参与和情感体验,导致思想教育空洞、乏力,达不到育人目的,更不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探究性学习成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不仅要在思想政治学科中促进学生思想发展,更要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一种学习能力,一种能促进自我提高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心得。
一、创设愉悦生活情境,为探究性学习激发参与兴趣
参与是主动学习的前提。任何教学都必须以学生思维参与为基础,否则只是教师的“独角戏”。象思想教育这样枯燥的课,如果只是教师的“自言自语”,空洞的说教,那课堂更是一潭死水,没有活力。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抽象的政治问题寓于生活之中,创设出愉悦有趣的或能激思引疑的生活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参与,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解决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课时,我通过制作了一组视频和图片,通过多媒体将内容系统地展示出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课文知识探究热情。首先围绕“了解当前的国际竞争”这个主题,通过视频说明目前中国需要适应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要求,认识国际竞争的实质并积极参与,由此才有可能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然后围绕“认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这个主题,通过视频指出中国现在面临的发展机遇,从而说明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是实现祖国腾飞的两个侧面。最后通过视频告诉学生,在面临机遇的时候,也要增加“忧患意识”,引出“增强忧患意识”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要树立爱国责任,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树立勇于接受挑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象这样,把思想品德知识寓于生活情境中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还能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得有趣、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二、整体把握教材内容,为探究性学习找到研究载体
教材虽然不是教学的唯一凭借,但一定是课堂围绕的基点。探究性学习也不例如,必须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这就需要学生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整体把握教材精神,把教材内容当作研究、分析甚至是批判的对象,这样才利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发现内容存在的问题,从而质疑,对教材内容再进行钻研、探究、补充,大胆取舍,合理重组。例如,在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的第73页有这样表述:“在这样的法律面前讲人人平等,实际上是要求所有人‘平等’地执行不平等的法律”。有学生提出:这里的“执行”二字用法欠妥,因为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去执行,而不是由所有人去执行。还有“去执行不平等垢法律”也存有很大问题,应改为“遵守平等的法律”才妥当。又如,在初一思想政治的第56页有这样说法:“情趣,体现一个人追求美好生活、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第60页表述:“多种多样的生活情趣,又有高雅和庸俗的区别”。有学生提出:情趣体现健康的心理与情趣有高雅、庸俗的区别,这两种观点自相矛盾,教材中给“情趣”下的定义值得商榷。学生不迷信教材、不唯书,自主钻研教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只有这样,对教材全面把握,深刻理解,才能发现问题,为探究性学习找到研究点和解决方案。
三、抓好过程启发引导,为探究性学习提供方法支持
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考究学生是如何提出怎样探究措施,是否找到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方案,以及方案解决过程的有效性问题等。这时段,虽然学生是主体,但不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事事,或可闲庭漫步。它需要教师来回不停的巡视,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提供方法支持,让学生“探”有方法,“学”有激情。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打破教材的章节、知识点的界限,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的重组,通过逻辑归纳比较,尽快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揭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当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初步认识时,再设立课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区别与联系”,还可以继续研究“社会的更替、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等内容。这样,就打破了知识点的单一和界限,体现了教材的横向联系,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运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实践精神。
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但学生探究成果的汇报和展示同样重要得很。我们在学生完成探究学习之后,就必须抓好交流讨论环节,这个过程,不仅能反馈探究效果,还能让学生相互讨论探究方法、学习体会以及探究注意事项。同时,教师如果借此大作激励文章,还可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享受愉悦学习的快乐,增强探究学习的动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反复培养。新课改改的不只是教师教的方式,更要改变学生传统被动接收的学习方式。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也不只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更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使学生具有竞争实力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能在更新快、周期短的知识爆炸时代占据学习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2。
【2】叶平、姜瑛俐,《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姜远勤,《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性学习》,政治教育,2002.1。
【4】李桂清、王淑珍,《开放性试题呼唤开放性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001.8。
【5】伍长松,《浅谈思想品德中的探究性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关键词:初中政治 探究性学习 应用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教的理念,又是一种学的方式,其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建构作用,习得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而传统政治教学,采用宣讲式、灌输式的方法,不注重学生参与和情感体验,导致思想教育空洞、乏力,达不到育人目的,更不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探究性学习成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不仅要在思想政治学科中促进学生思想发展,更要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一种学习能力,一种能促进自我提高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心得。
一、创设愉悦生活情境,为探究性学习激发参与兴趣
参与是主动学习的前提。任何教学都必须以学生思维参与为基础,否则只是教师的“独角戏”。象思想教育这样枯燥的课,如果只是教师的“自言自语”,空洞的说教,那课堂更是一潭死水,没有活力。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抽象的政治问题寓于生活之中,创设出愉悦有趣的或能激思引疑的生活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参与,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解决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课时,我通过制作了一组视频和图片,通过多媒体将内容系统地展示出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课文知识探究热情。首先围绕“了解当前的国际竞争”这个主题,通过视频说明目前中国需要适应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要求,认识国际竞争的实质并积极参与,由此才有可能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然后围绕“认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这个主题,通过视频指出中国现在面临的发展机遇,从而说明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是实现祖国腾飞的两个侧面。最后通过视频告诉学生,在面临机遇的时候,也要增加“忧患意识”,引出“增强忧患意识”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要树立爱国责任,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树立勇于接受挑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象这样,把思想品德知识寓于生活情境中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还能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得有趣、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二、整体把握教材内容,为探究性学习找到研究载体
教材虽然不是教学的唯一凭借,但一定是课堂围绕的基点。探究性学习也不例如,必须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这就需要学生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整体把握教材精神,把教材内容当作研究、分析甚至是批判的对象,这样才利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发现内容存在的问题,从而质疑,对教材内容再进行钻研、探究、补充,大胆取舍,合理重组。例如,在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的第73页有这样表述:“在这样的法律面前讲人人平等,实际上是要求所有人‘平等’地执行不平等的法律”。有学生提出:这里的“执行”二字用法欠妥,因为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去执行,而不是由所有人去执行。还有“去执行不平等垢法律”也存有很大问题,应改为“遵守平等的法律”才妥当。又如,在初一思想政治的第56页有这样说法:“情趣,体现一个人追求美好生活、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第60页表述:“多种多样的生活情趣,又有高雅和庸俗的区别”。有学生提出:情趣体现健康的心理与情趣有高雅、庸俗的区别,这两种观点自相矛盾,教材中给“情趣”下的定义值得商榷。学生不迷信教材、不唯书,自主钻研教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只有这样,对教材全面把握,深刻理解,才能发现问题,为探究性学习找到研究点和解决方案。
三、抓好过程启发引导,为探究性学习提供方法支持
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考究学生是如何提出怎样探究措施,是否找到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方案,以及方案解决过程的有效性问题等。这时段,虽然学生是主体,但不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事事,或可闲庭漫步。它需要教师来回不停的巡视,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提供方法支持,让学生“探”有方法,“学”有激情。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打破教材的章节、知识点的界限,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的重组,通过逻辑归纳比较,尽快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揭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当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初步认识时,再设立课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区别与联系”,还可以继续研究“社会的更替、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等内容。这样,就打破了知识点的单一和界限,体现了教材的横向联系,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运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实践精神。
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但学生探究成果的汇报和展示同样重要得很。我们在学生完成探究学习之后,就必须抓好交流讨论环节,这个过程,不仅能反馈探究效果,还能让学生相互讨论探究方法、学习体会以及探究注意事项。同时,教师如果借此大作激励文章,还可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享受愉悦学习的快乐,增强探究学习的动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反复培养。新课改改的不只是教师教的方式,更要改变学生传统被动接收的学习方式。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也不只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更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使学生具有竞争实力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能在更新快、周期短的知识爆炸时代占据学习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2。
【2】叶平、姜瑛俐,《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姜远勤,《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性学习》,政治教育,2002.1。
【4】李桂清、王淑珍,《开放性试题呼唤开放性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001.8。
【5】伍长松,《浅谈思想品德中的探究性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