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加强经典诵读促进语文教学

【作者】 张圆圆

【机构】 山东省曲阜红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我国在取得物质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越来越发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特别重视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一些有益成分进行国民教育,继江泽民同志提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之后,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主张,这些无疑都是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良好例证。从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与我国现今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来看,我们仍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今经典诵读活动无论从理论上来看,还是从实践效果上来看都是一条比较好的复兴传统文化的渠道。
        一、经典诵读的科学性及其意义
  经典诵读特别强调诵读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但也并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教学生读书,而不注重讲解和使用。其实,经典诵读把诵读过程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及身心特点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伴随有不同的诵读内容和诵读方法。这是在充分吸取了国外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人类身心发展的认知规律的条件下制定的。具体讲包括一下内容:
  第一阶段:0至3岁,听经典。首先在所有经典中选择一部经典为主,反反复复给胎儿听,同时给他放听适当的经典音乐。注意这种放送要全天候进行,持续不断播放,不论早晚、不分昼夜、不管睡醒。
  第二阶段:4至6岁,读经典。选择一部经典著作,让其不间断专读此部主要经典。不限定读书任务、速度、声调、形式、时间、场合等,只管读,不求背,直到对此部经典熟烂于胸、出口成诵。
  第三阶段:7至13岁,背经典。逐本背诵其他经典,即背诵过程时不要交叉多本,同时每天限定读书任务。这个时期要注意及时严格纠正读音、声调和速度。
  第四阶段:14至18岁,解经典。解经典需要先破词义关,其目的是扫除文字意义上的障碍。即先讲解字词句义,然后背下;之后,将以前背过的主要经典讲解分析,做出提纲,令其复讲。
  第五阶段:18岁以后,用经典。广学多闻,学习其它知识,掌握一门技能以谋生;深入社会,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去验证、印证经典中的道理,运用经典中的智能。
  这样一个过程是和人类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的,经典诵读的五阶段安排是完全有科学依据的。
  另外,经典诵读对发掘和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和谐的中国人品格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其次,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国语语感,更加深入地理解汉语,理解中国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再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继承优良的中国传统,形成良好的品格,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些都与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教学紧密相关,因此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吸收经典诵读的成功经验,做好语文教学。
        二、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
  语文教学其实也是一种语言教学,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一种语言。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文化的学习、人格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的识记、背诵层面上,甚至也不能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的应用层面上,而应该强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传递、人格塑造。这样,我们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方法很多,经典诵读就是其中之一。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虽然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很多人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忽视大声诵读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但诵读毕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它对于培养语言的应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是充分利用早晚自习以及课外阅读课的时间,让学生放声读课文、课外书及经典著作,在读中练,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其次,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诵读的音乐美。一方面,要注重读书氛围的营造。即选择比较经典的古典音乐,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播放,要注意声音不要太大,以不影响学生的读书为准;也可以在课余休息的时间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注意文章本身的节奏和字句之间的韵律,让学生在大声朗诵的过程体味其中的韵律美。
  再次,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律,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之间的想象力,想象古人的神情、举止(这样做并不是要求学生刻意模仿古人,而是强调一种体会,在体会过程中把握经典的内涵、深意),并结合经典文本中涉及的成语、典故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也还有很多其他方法,相信会有更多的同仁会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多更好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