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指导小学生作文
【作者】 魏国正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碾子峪镇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目前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我认为:组合“多媒体”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实现作文教学目标。怎样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
首先例文引路。
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例文,边用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投影片将其重点片断、写作要点或写作提纲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让学生从范文中找到相应的写作方式(其中包括如何选材,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启发,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将例文中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直接迁移到作文中。
例如:指导学生写绘景文《美丽的家乡》,以《桂林山水》为范例,引导学生边回忆、边展示,并在投影片上归纳出“抓住事物特点,用‘总……分……总’结构,用对比、比喻等手法,及形容词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作文的思路即可开启。在这里,例文是一个台阶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投影媒体即等于给学生“一根拐仗”,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让学生主动投入写作活动之中。
其次观察指导。
根据例文总结出的写法,即写作目标,逐步演播声像媒体,显示学生喜爱的直观形象,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有意识地对准目标观察,帮助学生解决无话可说可写的难题。其次培养观察能力,从而让学生有序、细致的观察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积极活跃的思维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
如:指导学生练习“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烧烤》时,“例文引路”后用录像展示活动的全过程,将学生带入湖边“烧烤”。学生看着烧烤的情景,异常高兴,注意力非常集中,情感特别投入。当我要他们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一连串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出活动全过程时,个个绘声绘色又毫不费力。接着我又提出要求,重播录像,并“生炉”、“上叉烤”“吃”突出的一些场面边“定格”,边用教鞭指划,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怎样想,学生随着教鞭的指点观察、回忆、分析、鉴别,分别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出活动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场面和这个场面中让人最开心、最有趣的一些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学生有目的、全面、细致、精确地观察,迅速“理清活动的全过程”,选择“体现意义,突出中心”的材料,知道“记一次活动”要“按活动顺序”观察,来“写清楚”,还要“抓重点”细致观察“写具体”。可见,多媒体提供物像指导观察,使学生观察时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有条理,写作时必然有序、有物、有理、有文、有情。
再次片断尝试。
当学生通过观察指导产生“会写”的情感时,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好的投影胶片上进行片断练习,即练习写好文章的重点部分,“把话说具体”。
如: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中的一个“动人场面”。又如:写《苹果》“果”的“色、形、味”。然后选择2—3个典型片断通过投影在屏幕上显现,或让学生用普通笔将片断直接写在稿纸上,用固定在讲台上方的摄影机当场拍摄被评习作,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来,师生在都能看到被评习作情况下按写作目标对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共同分析评价。虽然被评议的作文只是极少数,但面及全部,教师示范批注、修改;全班集体评议、修改,学生自改、互改。既充分肯定成绩,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友好竞争,巩固提高,又相互指出缺点和修改的方法。学生看着被评的习作,随着教师的点拨,受着伙伴的启发,获得众多信息,及时从写作规律上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及时予以修改,劣作变佳,佳作更佳。这样,不仅能巩固强化写作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评议、修改的能力,使其写作水平上升一步,又能增强自信心,增添习作兴趣。
最后布局谋篇。
紧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写作目标,围绕文章所确定的中心,对所选材料加以分析、归类,确定按什么顺序表达,什么详写、什么略写。在投影胶片上或稿子上拟作文提纲,并将其提纲投影片或摄像机放映出来,再一次指点全体学生相互评价、鼓励、启发,把头脑中的构思程序化,避免出现内容无重点、层次不清晰,详略不当的毛病,让其写作水平进一步升华,从而驾驭篇章结构。
总之,有目的、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作文,能引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优化指导过程,优化评改途径,使学生观察有对象、思维有凭借,表达有内容,作文有方法,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首先例文引路。
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例文,边用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投影片将其重点片断、写作要点或写作提纲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让学生从范文中找到相应的写作方式(其中包括如何选材,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启发,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将例文中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直接迁移到作文中。
例如:指导学生写绘景文《美丽的家乡》,以《桂林山水》为范例,引导学生边回忆、边展示,并在投影片上归纳出“抓住事物特点,用‘总……分……总’结构,用对比、比喻等手法,及形容词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作文的思路即可开启。在这里,例文是一个台阶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投影媒体即等于给学生“一根拐仗”,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让学生主动投入写作活动之中。
其次观察指导。
根据例文总结出的写法,即写作目标,逐步演播声像媒体,显示学生喜爱的直观形象,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有意识地对准目标观察,帮助学生解决无话可说可写的难题。其次培养观察能力,从而让学生有序、细致的观察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积极活跃的思维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
如:指导学生练习“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烧烤》时,“例文引路”后用录像展示活动的全过程,将学生带入湖边“烧烤”。学生看着烧烤的情景,异常高兴,注意力非常集中,情感特别投入。当我要他们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一连串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出活动全过程时,个个绘声绘色又毫不费力。接着我又提出要求,重播录像,并“生炉”、“上叉烤”“吃”突出的一些场面边“定格”,边用教鞭指划,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怎样想,学生随着教鞭的指点观察、回忆、分析、鉴别,分别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出活动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场面和这个场面中让人最开心、最有趣的一些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学生有目的、全面、细致、精确地观察,迅速“理清活动的全过程”,选择“体现意义,突出中心”的材料,知道“记一次活动”要“按活动顺序”观察,来“写清楚”,还要“抓重点”细致观察“写具体”。可见,多媒体提供物像指导观察,使学生观察时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有条理,写作时必然有序、有物、有理、有文、有情。
再次片断尝试。
当学生通过观察指导产生“会写”的情感时,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好的投影胶片上进行片断练习,即练习写好文章的重点部分,“把话说具体”。
如: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中的一个“动人场面”。又如:写《苹果》“果”的“色、形、味”。然后选择2—3个典型片断通过投影在屏幕上显现,或让学生用普通笔将片断直接写在稿纸上,用固定在讲台上方的摄影机当场拍摄被评习作,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来,师生在都能看到被评习作情况下按写作目标对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共同分析评价。虽然被评议的作文只是极少数,但面及全部,教师示范批注、修改;全班集体评议、修改,学生自改、互改。既充分肯定成绩,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友好竞争,巩固提高,又相互指出缺点和修改的方法。学生看着被评的习作,随着教师的点拨,受着伙伴的启发,获得众多信息,及时从写作规律上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及时予以修改,劣作变佳,佳作更佳。这样,不仅能巩固强化写作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评议、修改的能力,使其写作水平上升一步,又能增强自信心,增添习作兴趣。
最后布局谋篇。
紧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写作目标,围绕文章所确定的中心,对所选材料加以分析、归类,确定按什么顺序表达,什么详写、什么略写。在投影胶片上或稿子上拟作文提纲,并将其提纲投影片或摄像机放映出来,再一次指点全体学生相互评价、鼓励、启发,把头脑中的构思程序化,避免出现内容无重点、层次不清晰,详略不当的毛病,让其写作水平进一步升华,从而驾驭篇章结构。
总之,有目的、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作文,能引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优化指导过程,优化评改途径,使学生观察有对象、思维有凭借,表达有内容,作文有方法,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