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打造美丽的“微型学习共同体”
【作者】 高 波 王玉珍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郑山街道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微型学习共同体,是指学生在一定组建原则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学习同伴而组成风险共担、荣誉共享的学习小组。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前后桌四人学习小组的特征性区别在于是否荣辱与共。
关键词:微型 共同体 互帮 激励
苦 闷
暑假后,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五年级二班”,这是一个“有头”“有尾” “肚子挺大”的班级。说它“有头”,是因为这个班级有几个特别优秀的孩子,如:李雪媛,李秀晨,刘项宇,刘丁豪,吴邦华等十几位同学学习成绩好,学习习惯好,是班级中的领军人物。说它“有尾”,是因为这个班成绩差的同学也比较多,有的学生连最简单的十以内的加减法,简单的口算乘法除法,计算都有困难,班级中不能一口说出六乘九等于多少的同学不是一个两个,还有部分同学书写不认真,作业脏乱差,更令我苦闷的是,当我第一次走进班级开始上第一节数学课时,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害怕上数学课,讨厌上数学这门课程。在自我介绍时,我听的最多的介绍:我的语文成绩很好,我的数学成绩不理想!我做了个统计,班级中害怕学习“数学”的同学几乎占了一半。说它“肚子大”,是因为处于良好这个档次的学生有点多,上不来,下不去。这部分同学的成绩提不上来,严重影响了本班级的数学教学质量。
面对新接手的班级,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班级的这种格局是有困难的,在苦闷与彷徨中度过了一个月的教学生涯,我决定尝试打造美丽“微型学习共同体”这一学习方式
寻 觅
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多方搜集资料,没想到,在网上我竟然找到“微型共同体”这一说法,并且和我的初衷是那么如出一辙,我就暂且使用他们给“微型学习共同体”下的定义吧。微型学习共同体是指学生在一定组建原则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学习同伴而组成风险共担、荣誉共享的学习小组。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前后桌四人学习小组的特征性区别在于是否荣辱与共。“风险共担”、“荣誉共享”是微型学习共同体的两大特征,通过一定的制度引领,使“一人违纪,全组遭殃”、“ 同舟共济,追星逐月”的观念深入人心,努力使“微型学习共同体”成员达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和学业追求,在成员之间零距离的监督与反监督中,促成组内“生态平衡”,最终实现整个班风、学风,教学成绩的彻底转变。”
风险共担、荣誉共享
“微型共同体”特征---风险共担、荣誉共享
一、共同进步。建立“微型学习共同体”,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共同体里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价值。
对于每组中的1号学生来说,因为一号同学大都头脑聪明,学习认真,动手能力强,又具有领导能力,对他们的培养重点是,强化新课标的四基训练的同时, 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对于每组中的2号同学,重点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一类同学转化,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自主学习。
对于每组中的3号的学生,只要求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要点,能解答相对简单的数学问题,向一号和二号同学看齐,但不硬性规定。
对于每组中的4号同学,他们的认知能力相比来说比较差,这部分学生需要老师多耐心辅导,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因为不同的学生在认识、思想、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各自成为对方可能的学习对象。“学习共同体”主要通过促进不同学生之间平等的、开放的对话,来确立每一个学生的尊严,让具有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儿童混合在一起相互学习。
二、风险共担,荣誉共享。
“微型学习共同体”的评价方法是 “捆绑式”的评价,由个人评价转化为团队评价,每一个学习共同体里面只要有一个落后,就将影响这个团队的整体水平。因此,一号和二号同学不能只顾自己的学习,还担负着“让我的队员跟我一样优秀”的任务,这样一号和二号同学会主动把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策略告诉三号和四号;而三号和四号也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因为如果自己落后了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荣誉,会受到同学们的埋怨。这 “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不仅有利于一部分尖子学生,更有利于提升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质量。成员违纪违规,全组必须在课后留下帮助说服;一人作业不能完成,全组帮助直至教会为止,这样做的目的,促使小组每位成员认真听课、不懂就问、认真完成作业,以免其他成员“遭殃”。
践 行
一、组建小组(四人一组)原则---双向选择
(一)分层。通过平时的观察、测验、家访等途径,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性差异,然后根据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智力诸方面的情况,把学生分成4个层次。
(二)推选组长。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层次以后,一层次的同学平均分到14个学习小组,一号同学也就理所当然地担任组中的组长。排座位时,先让这14个同学按照高矮个在14个小组中先找好自己的位置。这也就是每个小组的一号同学。
(三)自主选组。组长固定位置后,第二轮就是每组的一号学生与四层学生的双向选择了,每组的4号同学也就产生了,然后进行第三轮和第四轮是一层学生与二层同学、三层学生的双向选择。这样,四人“微型共同体”就建立起来了。
(四)分工管理。在四人学习小组中,我们又细化了管理细则,再让“学习共同体”内的成员自愿进行“师徒结对”,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师傅是暂时优秀的一号和二号学生,而徒弟是暂时学习困难的三号四号学生,这样就又组成了“师徒共同体”。
二、“微型学习共同体” 小策略
策略一:“学习共同体”评价与班级中的“追星逐月”评价挂起钩。出台强有力的奖惩办法,以制度约束或激励学生行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利益驱动促使“共同体”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与追求。
当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时,如果有上佳的合作表现,可以奖励小组一颗星,或是减免本日家庭作业等。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3/4和5/6)比较大小时,我们班级探讨了很多种方法:(1)画图比大小。(2)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3)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4)距离1比较法(5)十字相乘法……
在这个探讨过程中,有的小组只想出其中的一到两种,还有的小组想出其中的3到4种,其中有一个小组,他们竟然把这几种方法无一例外的都想出来,当这个小组全班交流中展示了他们组的想法时,课堂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我也在激动之余,宣布本小组免去本日的作业,这是对孩子共同学习创造学习最高的奖赏。
策略二:撰写小组循环日记。自从实行“微型学习共同体”后,我们班级中的小组循环日记也就开始了,小组成员轮流撰写“小组循环日记”,撰写的顺序分别是周一,一号同学,周二,二号同学,周三,三号同学,周四,四号同学,周五就由一号同学作本周的总结,撰写的内容:同学们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值日情况,同学互相帮助的镜头……在小组日记中,一个比一个用心,一个比一个爱思考,班级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充满竞争的班风,人人争先进,组组争优秀,队队争第一,当然每次都是不分高低,就这样,他们相互鼓励,人人之间,组组之间,队队之间相约下周继续比试。
……
收 获
“微型学习共同体”实行了一个学期多一点,各科的任课老师对课堂纪律非常满意,值日班长也反映情况良好,特别是收作业的效率因奖惩细则的出台而大大提高,14位组长均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作业交到课代表手里,极少混乱,在早读铃声响起前,班级已经是书声琅琅……更令我欣喜的是,我们班的数学成绩也在沿着一定的速度悄悄的进步,原来害怕数学,甚至讨厌数学的一位女同学,有一天跑到的跟前告诉我:“老师,我现在非常喜欢上数学课!”
困 惑
困惑一:因为相关制度不完善,是不是会把“微型学习共同体”引向“拉帮结派”?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平时在教学中,多进行集体活动,促进“班级大学习共同体”的稳定发展。
困惑二:因风险共担,荣誉共享的原因,是不是会把“微型学习共同体”引向“变味道”的帮忙,如让他人抄袭作业、隐瞒同组内的不良行为,考试作弊等。所以在平时教学管理中,应该强化同学们监督意识,特别要加强值周班长的管理力度,提升组长素质。
困惑三:因“微型学习共同体”是四人一组,是不是会滋生一号同学骄傲自满的情续,而打击4号同学的积极性,4号同学是不是会破罐破摔,丧失信心呢?家长一旦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组中是4号同学,是不是很在意呢?
……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微型学习共同体” 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活力,在这种教学活动中,不仅优等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而且中下水平的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关键词:微型 共同体 互帮 激励
苦 闷
暑假后,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五年级二班”,这是一个“有头”“有尾” “肚子挺大”的班级。说它“有头”,是因为这个班级有几个特别优秀的孩子,如:李雪媛,李秀晨,刘项宇,刘丁豪,吴邦华等十几位同学学习成绩好,学习习惯好,是班级中的领军人物。说它“有尾”,是因为这个班成绩差的同学也比较多,有的学生连最简单的十以内的加减法,简单的口算乘法除法,计算都有困难,班级中不能一口说出六乘九等于多少的同学不是一个两个,还有部分同学书写不认真,作业脏乱差,更令我苦闷的是,当我第一次走进班级开始上第一节数学课时,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害怕上数学课,讨厌上数学这门课程。在自我介绍时,我听的最多的介绍:我的语文成绩很好,我的数学成绩不理想!我做了个统计,班级中害怕学习“数学”的同学几乎占了一半。说它“肚子大”,是因为处于良好这个档次的学生有点多,上不来,下不去。这部分同学的成绩提不上来,严重影响了本班级的数学教学质量。
面对新接手的班级,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班级的这种格局是有困难的,在苦闷与彷徨中度过了一个月的教学生涯,我决定尝试打造美丽“微型学习共同体”这一学习方式
寻 觅
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多方搜集资料,没想到,在网上我竟然找到“微型共同体”这一说法,并且和我的初衷是那么如出一辙,我就暂且使用他们给“微型学习共同体”下的定义吧。微型学习共同体是指学生在一定组建原则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学习同伴而组成风险共担、荣誉共享的学习小组。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前后桌四人学习小组的特征性区别在于是否荣辱与共。“风险共担”、“荣誉共享”是微型学习共同体的两大特征,通过一定的制度引领,使“一人违纪,全组遭殃”、“ 同舟共济,追星逐月”的观念深入人心,努力使“微型学习共同体”成员达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和学业追求,在成员之间零距离的监督与反监督中,促成组内“生态平衡”,最终实现整个班风、学风,教学成绩的彻底转变。”
风险共担、荣誉共享
“微型共同体”特征---风险共担、荣誉共享
一、共同进步。建立“微型学习共同体”,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共同体里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价值。
对于每组中的1号学生来说,因为一号同学大都头脑聪明,学习认真,动手能力强,又具有领导能力,对他们的培养重点是,强化新课标的四基训练的同时, 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对于每组中的2号同学,重点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一类同学转化,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自主学习。
对于每组中的3号的学生,只要求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要点,能解答相对简单的数学问题,向一号和二号同学看齐,但不硬性规定。
对于每组中的4号同学,他们的认知能力相比来说比较差,这部分学生需要老师多耐心辅导,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因为不同的学生在认识、思想、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各自成为对方可能的学习对象。“学习共同体”主要通过促进不同学生之间平等的、开放的对话,来确立每一个学生的尊严,让具有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儿童混合在一起相互学习。
二、风险共担,荣誉共享。
“微型学习共同体”的评价方法是 “捆绑式”的评价,由个人评价转化为团队评价,每一个学习共同体里面只要有一个落后,就将影响这个团队的整体水平。因此,一号和二号同学不能只顾自己的学习,还担负着“让我的队员跟我一样优秀”的任务,这样一号和二号同学会主动把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策略告诉三号和四号;而三号和四号也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因为如果自己落后了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荣誉,会受到同学们的埋怨。这 “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不仅有利于一部分尖子学生,更有利于提升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质量。成员违纪违规,全组必须在课后留下帮助说服;一人作业不能完成,全组帮助直至教会为止,这样做的目的,促使小组每位成员认真听课、不懂就问、认真完成作业,以免其他成员“遭殃”。
践 行
一、组建小组(四人一组)原则---双向选择
(一)分层。通过平时的观察、测验、家访等途径,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性差异,然后根据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智力诸方面的情况,把学生分成4个层次。
(二)推选组长。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层次以后,一层次的同学平均分到14个学习小组,一号同学也就理所当然地担任组中的组长。排座位时,先让这14个同学按照高矮个在14个小组中先找好自己的位置。这也就是每个小组的一号同学。
(三)自主选组。组长固定位置后,第二轮就是每组的一号学生与四层学生的双向选择了,每组的4号同学也就产生了,然后进行第三轮和第四轮是一层学生与二层同学、三层学生的双向选择。这样,四人“微型共同体”就建立起来了。
(四)分工管理。在四人学习小组中,我们又细化了管理细则,再让“学习共同体”内的成员自愿进行“师徒结对”,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师傅是暂时优秀的一号和二号学生,而徒弟是暂时学习困难的三号四号学生,这样就又组成了“师徒共同体”。
二、“微型学习共同体” 小策略
策略一:“学习共同体”评价与班级中的“追星逐月”评价挂起钩。出台强有力的奖惩办法,以制度约束或激励学生行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利益驱动促使“共同体”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与追求。
当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时,如果有上佳的合作表现,可以奖励小组一颗星,或是减免本日家庭作业等。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3/4和5/6)比较大小时,我们班级探讨了很多种方法:(1)画图比大小。(2)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3)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4)距离1比较法(5)十字相乘法……
在这个探讨过程中,有的小组只想出其中的一到两种,还有的小组想出其中的3到4种,其中有一个小组,他们竟然把这几种方法无一例外的都想出来,当这个小组全班交流中展示了他们组的想法时,课堂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我也在激动之余,宣布本小组免去本日的作业,这是对孩子共同学习创造学习最高的奖赏。
策略二:撰写小组循环日记。自从实行“微型学习共同体”后,我们班级中的小组循环日记也就开始了,小组成员轮流撰写“小组循环日记”,撰写的顺序分别是周一,一号同学,周二,二号同学,周三,三号同学,周四,四号同学,周五就由一号同学作本周的总结,撰写的内容:同学们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值日情况,同学互相帮助的镜头……在小组日记中,一个比一个用心,一个比一个爱思考,班级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充满竞争的班风,人人争先进,组组争优秀,队队争第一,当然每次都是不分高低,就这样,他们相互鼓励,人人之间,组组之间,队队之间相约下周继续比试。
……
收 获
“微型学习共同体”实行了一个学期多一点,各科的任课老师对课堂纪律非常满意,值日班长也反映情况良好,特别是收作业的效率因奖惩细则的出台而大大提高,14位组长均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作业交到课代表手里,极少混乱,在早读铃声响起前,班级已经是书声琅琅……更令我欣喜的是,我们班的数学成绩也在沿着一定的速度悄悄的进步,原来害怕数学,甚至讨厌数学的一位女同学,有一天跑到的跟前告诉我:“老师,我现在非常喜欢上数学课!”
困 惑
困惑一:因为相关制度不完善,是不是会把“微型学习共同体”引向“拉帮结派”?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平时在教学中,多进行集体活动,促进“班级大学习共同体”的稳定发展。
困惑二:因风险共担,荣誉共享的原因,是不是会把“微型学习共同体”引向“变味道”的帮忙,如让他人抄袭作业、隐瞒同组内的不良行为,考试作弊等。所以在平时教学管理中,应该强化同学们监督意识,特别要加强值周班长的管理力度,提升组长素质。
困惑三:因“微型学习共同体”是四人一组,是不是会滋生一号同学骄傲自满的情续,而打击4号同学的积极性,4号同学是不是会破罐破摔,丧失信心呢?家长一旦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组中是4号同学,是不是很在意呢?
……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微型学习共同体” 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活力,在这种教学活动中,不仅优等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而且中下水平的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