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职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浅议

【作者】 黄 凤

【机构】 湖北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师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实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不仅要做经师、技师,更要做人师,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之高。学校要督促教师履行好“三师”职责,必须知识、能力、素质三提升并举,实施师德、师能、名师三大建设工程,打造高素质的人师,高技能的技师,高水平的经师。
  关键词:人师  技师  经师
  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 为天职。 “传道”——教做人;“授业”——教技能;“解惑”—— 教知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在职校更为明显。其中,做人是根本,技能是主体,知识是前提。
  一、传道授业解惑履“三师”职责
  “传道”——做人师。如何做人或人格教育是人类教育中特有的内容。人有思想,有追求,有头脑,有自尊,有本领,有形象,有人格等等共同构成德的品质或素质。学生的人格教育(即“传道”)是知识教育的基本前提。 “传道”传的是做人之道,传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一定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这就要求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在平时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的学生。教师以自己的激情和精神气质唤醒学生,教做人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说知识教学可以凭借语言的讲授,那么,与人格品质相关的“传道”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精神气质;取决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取决于在平时用为人师表的行动所体现出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学生。 
  “授业”——做技师。“授业”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本领、职业方法和职业能力,完全可以把“授业”诠释为传授技能、方法和本领的统一。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老师与家长最关心的主题。要培养学生职业本领和职业能力,教师必须把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融合起来。教师只有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融合起来,科学地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其“授业”过程中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的科学与人文文化背景越宽,越能阐明科学发现与人文创新的探索之路,越能把科学人文方法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的技能与换能力就越强。教师作为技师更为突出之处就在科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知识与职业能力的转换技巧。
  “解惑”——做经师。“解惑”是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徐特立先生1954年就提出教师要既当“经师”又当“人师”。教学应经师、人师合二为一。老师在学生面前,当是满腹经纶,作为知识化身的经师存在。他们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是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了有效地解决方案。必要的时候会给出自己的建议,使学生很好的走出困惑。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带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应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重新思考,进行探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而且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勇于质疑等可贵的品质。
  二、 知识能力素质三提升并举
  由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是一个整体,接受“道”、具备“业”和能“解惑”是合格人才的三大特征。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
  第一、实施师德建设工程,打造高素质的人师。
  教师也是人,并且也是常人。提升人的素质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打铁先要本身硬,学校教育德育为首,更要把师德建设纳入重要日程,结合实际提出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执行到位、考核深入、量化细致,使师德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使教师时时注意自身的师表形象,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熏陶学生。为实现师德建设目标,学校应从完善制度、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入手,按照抓整体、树群体、扬个体的工作思路,通过自身修养、制度保障和实践活动,逐步完成任务目标。 一是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建章立制,力求实效,有效推进师德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的师德教风激励、考核、监督机制,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将师德建设同人事制度改革、职务评聘、评优奖励结合起来,对违反师德规定的要进行必要批评教育和相应处罚;二是围绕“做人民满意教师”这一主题,进一步开展“为学、为师、为人”师德建设系列活动,营造良好师德氛围;三是强化个人师德修养,每学期开展一次师德自查活动专题例会,从是否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法创新、举止文明等六个方面自查自审自律;四是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师德师风目标责任制度》、《师德师风学习教育制度》、《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师德师风互助制度和师德师风督促制度》、《师德师风集中整顿教育制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表彰制度》等制度体系,进一步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师德师风建设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二、实施师能培养工程,打造高技能教师。
  职业学校围绕能力本位展开教学全程,教师的能力最为关键。因此,师能建设应以 “理论扎实、技能精湛、擅长教学、熟悉市场、改革创新”为目标,开展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工程。一是完善校外、校内培训机制,确保归属于本教研室的实训设备每个人都能熟练操作。以技能大赛、公开课,观摩课为载体,共同研究交流学习;二是把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作为重点,落实与完善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每年安排数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技能;三是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学校应支持鼓励教师参与地方重大科研和工程建设,参与科研项目的规划、申报、研究、论证、鉴定等工作,促进地方科技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家论坛、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进行学术交流,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动向。
  第三、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打造高水平经师
  学校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更需要名师。名师队伍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培养的结果。打造学校的名师队伍,必须以抓骨干教师培养为前提,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一是以活动为载体,加强骨干教师建设。通过有组织的备课活动、教研活动、科研活动,有计划的理论学习活动,有主题的专题性研讨活动,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等,促进骨干教师队伍的成长。二是启动青年教师培训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做教学“状元”。针对新进教师,学校实行“一二三四五”培训计划,要求做到:一年“结对子”,以师带徒,常规入门;二年“压担子”,大胆执教,工作上路;三年“指路子”,发展优势,形成特色;四年“搭台子”,搭台唱戏,崭露头角;五年“拔尖子”,闯出校门,走向成熟。三是实施“名师”工程,把“名师”培养作为队伍发展的最高目标,建立校内名师,骨干教师,十佳教师的选拔任用机制。学校为优秀教师创设学历进修、职务进修、自行进修,课题研究以及各种专题性、研究性学习进修的条件和机会。引导教师朝着“八个一”的目标努力,即:树立一个好形象,练就一流基本功,精通一科教材大纲,掌握一套教育理论,具备一项技能特长,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总结一套好经验,获得一流的教改成果。以上八项内容促使教师苦练内功,争创名牌,争当骨干,争做带头人,争做科研型教师,争当一位名师。
     教师只有始终以做到学无涯、能无界、人师表为目标无止境地去追求奉献,始终如一履行做好人师,做好技师、做好经师责任,让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完美体现,才能践行“传道授业解惑” 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