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倾心打造“芝兰之室”

【作者】 安仲舒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优秀班级文化的育人效果是巨大的,班级文化应从硬文化和软文化两个方面着手,突出育人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让师生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工作;强调班级软文化的生本化、职业化和规范化,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家校联合共同规范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软文化”、“硬文化”一起抓,努力营造高效果、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班级文化   硬文化   软文化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优秀班级文化的育人功效是毋庸置疑的。班级教育的巨大意义正在于能充分利用小范围环境的影响,通过系统的、连续的教育活动,为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条件;而培养良好的学风正是一种充分利用这一影响的教育手段。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可以填补学校教育中各种活动之外的空白地带,使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间更好地连贯、协调起来,起到一种连续加热的温室效应;可以借助集体意志对个体心理的积极影响,造成一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强烈气氛。   
  班级文化又称班级群体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下面就这两个层面来谈一谈如何打造令人向往的“芝兰之室”的几点认识。
  一、净化、绿化、美化班级的“硬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摆成马蹄形、矩形、椭圆形的桌椅;图书角、卫生工具、讲台的布置;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全班讨论选定的代表班级精神的花草盆栽等等。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
  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同时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班级硬文化建设本着净化、绿化、美化的原则,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和学生特点,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安排、布置自己的“家”。当然班主任一定要把“三化”的要求明确告诉学生,要体现班级的精神面貌,不能偏离主题,更不能为“美”而“美”把教室搞得花里胡哨。不实用的班级文化是不可取的。
  二、生本化、规范化班级的“软文化”
  建设好班级“硬文化”,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班级真正的精神体现还要看班级“软文化”的建设。“软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班级育人效果的强弱最终取决于班级“精神文化”环境是否健康。软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一)生本化——激发主体意识,健全班级制度文化
  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讲究科学,切合学生实际。只有尊重学生意见,才能真正发挥其正面教育的效应。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公约。这样产生的班级公约,由于符合学生自己的心理需求,内容简明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学生也乐于执行和遵守,有了制度作保障,从而使班级的各方面工作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新课程改革要求班级制度要弱化约束、分化和甄别功能,强化育人功能。班级制度的生成,要体现生本特点,关照“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考虑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体现对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尊重。这反映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优秀的班级制度文化正是推动这种关系向良性发展的动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规范化——激发竞争意识,健康班级行为文化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健康班级行为文化应该首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讲究文明、注重仪表、注重卫生、注意安全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日常规,让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在学生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常抓不懈,既不能大刀阔斧,又不能快刀斩乱麻。注意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反复性.对好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及早批评、制止或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虽然在思想和生活上对家庭有一定的依赖性,又强烈地希望能够摆脱家长的束缚。而有些家长则往往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或者对孩子丧失信心,动辄挖苦羞辱,使学生有了被遗弃感觉,自我放纵,对自己、家庭和社会丧失了责任感。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经常性地开展家校活动。或通过电话与家长探讨交流,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的各项措施和对学生的要求;或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集相关学生的家长会议,发挥学生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优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一群人甚至一个民族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核心层也就是理念层的“软文化”的建设,然后用理念层来指导“硬文化”的建设,最终形成优秀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这“芝兰之室”中成就优秀的自己。
        参考文献:
        《科学咨询》第333期《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艺术》2013年第2期 《举班级文化之旗铸班级精神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