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活动成为语文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作者】 张惠珠

【机构】 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要标志,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在我们身边,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单向传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随着身体外形的变化,他们产生了成人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显著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所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结果只能是课堂沉闷和压抑,费时多、收效低 。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又能获得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呢?我认为,可以让活动成为语文高效课堂的助推器。在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有利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与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探究式学习,变重结果的学习为重过程和方法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学生这种参与式的学习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对学生认知的发展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我在语文课中开展活动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
  《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西北“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它气势磅礴而又短小精悍,艺术手法丰富多样,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都可以感受到蕴涵其中的艺术美。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到它的美,我布置了一道前置作业:(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朗读比赛。课堂上,我们便首先开展课文朗读比赛活动,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
  小组一:(主持人首先饱含感情地朗读引子)
  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一种舞蹈,震撼人心;一种气势,奇伟磅礴;一种活力,蓬勃四射……那是什么?那是用生命打出的腰鼓—安塞腰鼓!下面请大家欣赏我们第四小组为大家带来的课文朗诵——《安塞腰鼓》!
  小组二:
  女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语气轻柔疏缓)
  男领:但是: 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语气短促有力)
  男齐: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女齐: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男齐: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女齐: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男齐: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齐读: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男领: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
  女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领齐: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男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女领: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二领齐: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语气和缓,抒情味浓)
  齐读: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语气急促有力)好一个安塞腰鼓!(语气铿锵有力)
  ……
  真没想到,在我还没对课文进行任何解读的情况下,孩子们却通过自学对文章的中心把握得如此准确,否则小组一又怎能写出如此精美的引子?再看看小组二的表现,且不说朗读的语气语调是否完全到位,仅看他们朗读时的分工就可看出他们对文章的深入细致的思考,要不他们怎么知道由静入动,意在蓄势的部分由女生来读,而火烈激情的部分就由男生来读?他们又怎么知道哪些句子该齐读,哪些句子该分读呢?因为有了活动,孩子们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热情,由老师“要我预习”到“我要主动预习”,于是课前就有了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解读,这样的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很多。 
  案例二
  试卷讲评课历来是老师们比较头疼的课,因为它虽然重要,但讲授内容枯燥乏味,不同于阅读课等来得有趣,往往是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口沫四溅,学生在台下听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于是,我尝试着开展了一个课堂活动:让(做错题的)学生当小老师,老师当听众,所有学生当裁判,裁定能否给小老师打分。活动程序如下:每位学生先找到自己出错的题目,看看借助笔记、工具书、课本等能否自己纠错,自己不能解决的主动向组内同学请教,组内不能解决的可向别的小组请教,同学们都解决不了的再向老师请教。纠错时间结束后即由出错学生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错误答案是什么,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什么,自己当时犯错的原因在哪里,最后提醒同学们今后做类似题目时要注意的问题。如果同学们认为他讲得好,即给他(她)奖励个人分,也给相关小组一定的奖励分。有不同看法或有补充的同学可以站起来批驳或补充,讲得好同样给予相关个人、小组以奖励。但是如果自己错了不举手或不懂装懂者,个人和小组都要受到扣分处罚。于是,做错的同学会主动向同学请教了,不仅请教正确答案,而且请教答题思路;组内同学之间会互相监督了,不仅监督出错同学有没有认真订正,还会帮忙分析错因及要注意的问题了。这样,枯燥的试卷讲评课就由老师的口沫四溅变成了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由老师的“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展示与交锋,而且把学生的错误变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这样就能尽可能减少学生再犯错的概率,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不少。
  当然,活动的开展一定(下转第63页)(上接第38页)要考虑学情,做到为学而教,以学定教,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基础和前提。一次,我在一个非常大型的观摩活动课上上了一节公开课《王冕苦学》,因为是文言文,我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为:读通读顺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意;写感受,谈联想,训练自己的读写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来检测学生是否达成了 “读通读顺课文”这一目标,即让学生流畅地读出没有任何标点符号和停顿的《王冕苦学》,本以为这么大型的公开课,学生一定会准备得很充分,这点活动一定能够有很出色的表现。上课时,我首先随机提问到了一位基础很差的同学,结果读得结结巴巴,效果很差。而后,我又抽到了一位班上倒数几名的同学,结果在完整地读完两句话后,我就以“不错,请坐!让我们把展示机会分一点给别的同学”为理由让他坐下了。因为从他的朗读中,我已经发现了他根本不可能完整、流畅地把课文读下来。事后有同事说我在这一环节上表现出了教学的机智,可我自己清楚,这是我为自己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学情而不得不采取的补救措施。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当时设计这一活动时,我怎么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呢?没错,如果在平时的课堂,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在课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这一活动只是小菜一碟。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课前他(她)可能也把课文读熟了,可是毕竟基础较弱,再加上这是一节如此大规模的公开课,或许会因为不够自信,或许会因为紧张,总之,只要一个停顿没读准就可导致句句出错,这些都是课前的我应该考虑到的。如果我能考虑到这些,只需把幻灯片制作成两张(一张为有标点符号的文章、一张为没标点符号的文章),再将活动设计为:请任选一张读给老师、同学们听(能力强的可选无标点文,多点奖励;基础弱的可选择有标点文,照样奖励,只是少些),这样,既可避免前面的被动状态,又体现了分层教学,兼顾了全体学生,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好。
  同时,要让课堂活动真正成为高效课堂的助推器,还要注意科学合理地选择活动方式,做到课堂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是什么教学内容都适宜开展活动,这与教学内容的容量、是否是重难点等有关系。也不能一提到课堂活动,就非得要小品表演、分组辩论或竞赛什么的,形式必须有助于内容的深化,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四十五分钟是学生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阵地。只要我们认真设计好语文课堂活动,在语文课堂上积极调动、掌控,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