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法

【作者】 彭 静

【机构】 贵州省遵义县山盘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生动的课堂教学给予教师充分自由创造的余地,使教师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以及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而课堂的导入则是这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1、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中学生来说是颇具吸引力的,故事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它不但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听课注意力,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堂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如:在教《天上的街市》时,我让学生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然后提问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的生活和神话故事中所描绘的一样吗?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导入课文。又如:在讲授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可把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介绍一下,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故事中来,然后提问于勒的一家人起先曾那么热切地盼望他回来,后来又为什么像躲瘟神一样躲开他呢.由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凡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小说体裁的文章都可采用此法。再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2、从学生的自身经历导入。
  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对“名”的重视,也表现在给人取名字上。我在给学生上《孔乙己》一课的课堂导入中,便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名字的由来。学生的发言中有的说自己的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祝福;有的说自己的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一种期望;还有的说自己的名字和出生的季节、节日以及家里的情况有关。显然,学生的名字里面大都包含有一定的寓意,即父母长辈对自己美好的祝福。
  我随后让学生看一看“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名字由来,学生找到原文后马上就能理解到:第一,他的名字和自己相比,是“别人”取的,不是父母所给,当然也无所谓父母对他的祝福和希望;第二,从课文中“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和“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等句来看,别人给他取的这个“半懂不懂”的名字,实际上也寓意了众人对他的嘲笑。
  其实,鲁迅文章中出现的人名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比如《阿q正传》中,阿q本来姓赵,可赵太爷不让他姓赵,就把他的姓氏随随便便给剥夺了,体现出阿q地位的低下;另外一方面,“q”又是那个时代脑后拖着一条长鞭子的中国人面目的一副画像,愚昧、落后,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又如:《药》里面,“夏瑜”的原型是“秋瑾”,这一点也可以从名字里面体现出来:“夏”与“秋”相对,“瑜”和“瑾” 都是一种美玉,词意相同,在古人字号中也常常连用,如《三国演义》中周瑜,字公瑾;除此之外,小说中的“华老栓”与“夏瑜”两人的姓又是“华夏”一词的拆开,“夏”家的不幸同时也是“华”家的不幸,也就是华夏民族的不幸。
  这样,从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入手,进而讨论到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命名,学生不仅觉得新鲜好奇,而且对理解课文的立意也会更为深刻。另外,对他们今后阅读鲁迅和其他在作家的文章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4、 “讲文学史”导入法。
  许多文学家的感人的事迹,不但能引人入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先辈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如《榆钱饭》一课,作者刘绍棠,当我介绍到他的小说《青枝绿叶》在1953年被编入初中课本,而他本人当时还正在读高中时,学生发出由衷的赞叹。又如朱自清“抵制日货”,“不为五斗米折腰”事迹,鲁迅先生的“口诛笔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等等,这些文学史料能深深打动学生,使他们产生热爱文学的共鸣。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再者,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